B09: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3月1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元·倪瓒《春山图》
张德宁
  上次我们欣赏了赵伯驹的大青绿《春山图》,今天再来看看元代画家倪瓒是如何用水墨画《春山图》的。

  这是一幅小品,在烟雾微茫的湖面上,一座不高的山峦耸起,坡岸向湖中延伸,松树挺立,柳条低垂,一茅亭掩映其间。虽然仅用墨线勾皴,但从松树枝叶的向上茁长,柳条春芽的随风摇曳,杂树新叶的斑驳烂漫,以及满图山石上密集的象征着植被的点垛,依然透出浓浓的春意。也许不同于赵伯驹的《春山图》那么地浓烈艳丽,但是同样地向我们传达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只是显得纯净幽雅,一种文人崇尚的淡泊自然。作者自题:“狂风二月独凭栏,青海微茫烟雾间。酒伴提鱼来就煮,骑曹问马只看山。汀花岸柳浑无赖,飞鸟孤云相与还。对此持杯竞须饮,也知春物易阑珊。延陵倪瓒,壬子春。”面对春景,作者一方面掩饰不住自己心情的愉悦,另一方面却又伤感于春天美景的短暂。

  不再是倪瓒独具风格的“三段式”——下面近景为坡岸,画丛树、亭屋,中间是茫茫的湖水,上面画远山的构图。浓墨干笔勾、皴的线条极其苍劲雄健,不作渲染,尤其是山间漂浮的云雾,用淡墨勾线,这不但在倪瓒的画中绝少见,而且在以纸本“干笔皴擦”为特点的元画中也绝少见。《图绘宝鉴》称其“晚年率略酬应,似出二手。”图上记“壬子春”,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于学界对倪瓒的生年有异议,故有谓此年倪瓒72岁的,也有称他69岁的,但是,倪瓒卒于1374年,说此图是倪瓒去世前年的晚年之作是无疑的。

  倪瓒,号云林,祖上原是无锡乡间的巨富,但到他手里,由于不善理财,家道中落,加上连年战乱,他分数次将家财变卖,窘困落魄,只得遁迹江湖。从35岁起,浪迹在外二十多年,有时寄居友人家,但更多时间是扁舟飘荡于太湖。每日所见,唯太湖山水,所画也无非太湖的水、山石、树木,渐渐地形成其一水分两岸的“三段式”构图。在早年倾心于董(源)、巨(然)的基础上,更借鉴荆(浩)、关(仝)、李成的特色,化为“折带皴”,令人一看就感知他画的似太湖山水。其画笔墨洁净、雅致,五十岁时画的《渔庄秋霁图》为其典范。此后笔墨更趋空灵、疏松,《容膝斋图》称得上经典之作。而《春山图》则又别出心裁,清代鉴藏家安歧称此图“笔法王叔明,甚为奇绝。”可知倪瓒一生对书画的精益求精。尽管他晚年时夫人蒋氏先他而逝,他一个人贫病交加,无家可归,经常独自寄寓亲戚家,但仍不改初衷,笔耕不辍。最终,他孤苦伶仃,病逝在江阴其亲戚邹惟高家。

  张德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3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4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消费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新民观察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圈内圈外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名家示范/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3·15专版
   第B13版:3·15专版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铜胎掐丝珐琅福禄寿洗
“梅花手段”纪念壶
各地名绣竞相争艳
元·倪瓒《春山图》
刊头篆刻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B09元·倪瓒《春山图》 2015-03-14 2 2015年03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