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内生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长三角区域发展效应的大小、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建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本报联合扬子晚报、钱江晚报,就此话题,采访了来自苏浙沪的代表委员。
国家层面规划
城市功能定位和分工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巨大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未来发展中,上海要充分发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和改革开放的领先优势,推进区域要素合作和制度合作,加快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将加快服务长三角的载体,定在了大虹桥,希望以此为中心,构建长三角自由贸易网络。
“大虹桥地区遇到的最大发展瓶颈,就是大虹桥及周边地区至今没有具有综合功能、满足服务业开放发展需要的自由贸易便利制度安排。因此,上海当前必须要从战略上加大大虹桥地区的制度供给与开放支持力度,其中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以大虹桥为中心构建长三角自由贸易网络。”
郑惠强认为,应当明确将大虹桥地区,进一步扩大上海自贸区的服务业开放效应。他建议“以大虹桥商务区为中心,整合周边四个出口加工区,筹备建立‘浦西自由贸易园区’。”
在郑惠强眼里,未来在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复制推广效应,就能依托浦西自由贸易园区的区位优势,与周边苏州自由贸易园区、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南通综合保税区等各类开放型经济区,建立更加便利化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合作机制与平台,真正发挥上海服务长三角、带动长江流域经济支撑带的龙头作用。
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上海、江苏、浙江省市间的竞争与合作,始终有序地在进行,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傅新华直言,考虑到三地在发展上的现状,必须对三地在规划、模式上的趋同,给予高度重视。
“上海从历史的因素与现实的作用上看,是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核心和推动者。过去的十年,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江浙是有互补的成份,相当一部分产业转移到江浙地区,但在新兴产业发展上,三地齐头并进,而且江浙有一部分领域发展更有竞争力,在模式趋同下三地创新精神与创新力有着不一样的活力与面貌。”他表示,推进长三角产业发展的一体化,一方面要推进人才交流,交通便利化,以及社会服务的对接;另一方面仍需继续保持产业调整与转移的便利性,继续创造更好的产业政策衔接,继续在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让充分的竞争,来达成真诚的合作。
上海服务长三角,交通的作用显而易见。“2011年底,崇启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不仅打通了一条沟通上海与苏中、苏北的地理通道,更为上海辐射长江北翼地区、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目标创造了条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贺林在肯定这一举动的同时,也找到了其中的“缺陷”:“该通道的利用效率还比较有限,主要原因通道单一,收费较高,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人员、产业等方面要素的流动,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贺林建议在制定相关国家层面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关系,确立中心城市与各业务核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通过联合开发城际高速铁路走廊,建成大容量快速综合交通系统,在此基础上,适当分散上海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形成以核心功能为基础的区域分工合作关系,以此来打造大上海都市圈,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
“从短期来看,应尽快研究适当降低或取消上海桥隧及崇启大桥过桥费用,从中长期来看,应尽快启动沪崇启铁路通道(上海经崇明岛到江苏启东)项目规划建设,完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
协调发展机制
消除壁垒交通一体化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游庆仲对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有着独到的见解:“这几年,长三角高速铁路实现互联互通,但是运输的一体化还相对滞后,物流和客运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还显得滞后。”他建议下一阶段,在长三角的交通一体化上,更加关注运输的一体化,消除行政区域壁垒,统一相关政策,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共赢。
在基础设施上,三地也有共建共享的一系列工作要做。目前上海的航空枢纽已经趋于饱和,要启动第三机场的选址工作,南通也是可选之地,希望通过上海这一航空枢纽的调整,实现长三角一体两翼的发展。
“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应该和北翼之间加强合作,在分工上做适当调整,业务上合理疏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国家战略,其自身应该更加致力构建区域资本纽带的架构。”
全国政协委员、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说,长三角一体化涉及政策、经济、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物流一体化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物流的高效一体化,关系着长三角经济发展,关系着区域内各个城市的互联互通,关系着区域内所有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关系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他介绍,传化正在做的,就是打造中国公路网络运营系统,为每一个城市建立公路港物流中心,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为武装,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一张大网。
发挥区域优势
促进各地区经济互补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缪瑞林关注在协调发展机制上,长三角城市群的进一步创新问题。他指出,要从注重要素合作,更多地转向制度合作,建立健全长三角互动合作机制。“长三角地区跨三省一市,地域范围广、协调难度大,如能借鉴京津冀合作模式,积极争取在国家层面成立协调领导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将为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
苏州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市长周乃翔对此非常看好。他说,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板块,苏州近年来受益于国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大战略,正在加快转型。独特的区位条件、长期的发展积累,决定了苏州与上海的密切关系。“学习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支持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是苏州一以贯之的发展路径,在此过程中,提升苏州的发展水平。”
“长三角一体化,这是国家区域性的政策,要把优势的因素发挥出来,比如说南京在这个区域上很有优势,还有安庆、芜湖等,处在这个区域优势上的,要将它的优势发挥出来,一些劣势要避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周学东用事例说明问题,他强调,以前大家觉得化工企业都建在长江边上,因为运输方便、成本低。但是后来发现,造成的污染却非常严重。这样的教训要吸取。
“长三角一体化是说了很多年的老话题,但是现在遇到了新的机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兴奋地说,“长三角的城市都可以积极参与进来,并借助这个平台加强融合,除了经济融合之外,也要有文化层面的融合和互补。”
他表示,高层要求“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合作和交流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这是长三角一体化需要把握的一点,别的城市要主动接轨上海,促进地区经济优势互补,同时,也要坚持凸显自身的优势,使长三角的城市群更具有竞争力。
浙江籍侨胞朱培华,是这次两会的海外列席代表,他认为,长三角,特别是浙江,一直以来都拥有密集的中小型民企。作为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的长三角而言,企业不一定要所谓的大,关键在于拥有高新尖人才,以及能占据制高点的核心创新技术,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才是最能提升未来经济发展高度的方向。
新民晚报 扬子晚报 钱江晚报 联合报道
记者手记
数字是枯燥的,也是有温度的。比如长三角。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仅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现在已是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并致力于在2018年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
有温度,是因为数字展示了长三角美好的眼下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亚信上海峰会后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继续完善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题合作,拓展合作内容,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这为长三角一体化指明了方向。
加油,长三角!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