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湿淋淋;祭先人,清明心……”这是乡间老家的老民谣。
又是清明,回乡到西山上扫墓,天下雨了。这雨细细的轻轻的,飘飘洒洒,零碎的雨滴踩湿了山野和心灵。我领着孩子们除宿草、添新土、洒祭酒、点香烛,跪拜磕头,默默然。最后坟头压纸,告诉过路行人这家坟地是有后人的。
清明节缅怀老辈逝者,追思恩德与嘱托,心地自然清朗明净了。
雨还在下,淅淅沥沥,遍地都是亮晶晶的声音。我和孩子们都支起伞,穿过复苏的草坡向北山走去。北山的那片林子里,长眠着一位种树的老人,人们都叫他杜先生。杜先生参加工作不久,就被错划成右派,一下放就是整整二十八年。当他五十五岁获得平反的时候,他没有返城,而是拿出所有的积蓄植树造林,和乡亲们一起恢复生态环境。他每天用镐声跟山野对话,辛勤的身影重复着寂寞的坡地,脚步没有休止地循环着高低不平的春夏秋冬。几年后,杜先生的山坡奇迹般出现了绿云,那样鲜活美丽。这时候他大量培育苗木,不断地分送给乡亲们,不收分文。大家在房前屋后、村旁路边栽果种树,一派郁郁葱葱,村子好像披上了新的外套。“再过几年,咱们这里就是花果村了!”说这话时,杜先生已经七十二岁了。
尽管上了年纪,杜先生还是天天上山,跟林子在一起,他真的成为一棵树了。杜先生七十九岁那年秋天,他在林子中摔倒了,再也没有醒来,永远地睡在他的林子里。
以前这里清明前后无雨、少雨,而现在清明雨变得频繁多了。有人说是杜先生的精神感动了苍天,有人说是生态环境的改变形成了小气候。不管怎么说,乡亲们都崇敬和感激杜先生。
甘于奉献的人谁都不会忘记。每每清明,人们纷纷来给杜先生扫墓,寄托深深的怀念。我和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小花敬奉在墓碑前,恭恭敬敬三鞠躬。此时的雨更加细密连绵,在树枝上滴淌,在草尖上闪动,又一起渗进了山野。
下山时,我收起伞,让清明雨淋湿自己,点点滴滴都在心头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