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先生入住“养老院”引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话题,除“如何优雅地老去”外,尚有:鉴于普遍的支付能力现状,入“养老院”者需付费的“市场化”固然有因,但如何增加政府买单,同时提倡“社会化”亦应在考虑之中;还有“养老社会化”至今还只是观念层面上的“进步”,因为在某“调查询问”中逾八成网友因“孝心”约束竟表示难以“选择”……面对诸多问题,仅仅停留于莫衷一是的状态恐怕无益,而静观其变、等待“政策”也流于“消极”。其实,将要、正在、业已老去的我们只剩一个可以自主思考、积极实践的角度:在无奈“老去”时,如何有效确立各自的“优雅”。
钱先生一生“风流”,无非研究、讲学。这就是他的向往,从无优裕的“小资”高雅可言,记得我曾与他有过交谈,他神情肃穆、一字一顿地说:“我现在只有对孩子们还抱有希望……”膝下“无后”的他将为无数“孩子”继续自己的“优雅”前行。何“失落”之有!
“老龄化”大钟业已鸣响。人们对“养老院”的认识和态度,难道不是进步与否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