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新民调查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8月0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验分享
没有统一“行家”标准
马丹
  “继续写作还是放弃?我想和你聊聊”“你会审核合同吗?教你5大关键点”“懒人健康生活攻略”……在经验交流平台“在行”上,有各式各样的“行家”,而他们“外挂”的技能也是五花八门。“在行”联合创始人曾进说,在共享经济里,“在行”属于“经验分享”,它和一些许多提供单一服务的O2O不同,它提供的服务似乎并没有一个标准。

  个性需求无关“冷门”

  曾经的媒体人赵欣岩现在供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5月份当上“行家”后,他主持的两个话题“教你讲一个能被人记住的品牌故事”和“如何成为一个好编辑”意外获得了好评。“虽然当中因为工作太忙的缘故,我‘闭关’了三周,但还是接到十几单的‘生意’。”赵欣岩说,开这两个话题之初,并不被特别看好,但他却认为,每个话题并不需要面对太多需求者,但却是在为每个需求者解决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在赵欣岩的“品牌故事”学员里,100%来求助的都是创业者。“他们或者有企业发展的需求,或者想更了解自己品牌的定位和方向。”赵欣岩说,虽然他并不能在短短一两个小时内就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但却可以以他的行业经验为他们整理思路。

  人人都可能是“行家”

  “每个人都有长处,为何不把这些长处‘挂’出来和有需求的人一起分享?”曾进说,目前“在行”上活跃着2000多个行家,日均有200多的“接单”量,行家遍布各行各业,有石油、航空、IT等专业的,也有时尚、健身、化妆等手艺活变成靠嘴吃饭的。“每个人有专长就有可能成为‘行家’。

  师北宸任职于领英中国,是一名公关经理。他在“在行”上开设的几个与“如何写作”有关的话题,8周的课时收费数千元,却仍然受到热捧。学员“大驰Tlger”说,自己受益于师北宸开启了写作的决心。”我最核心求教的问题就是如何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北宸老师分享了许多方法给我,包括个人学习写作的经历、大量的阅读书和写书评、保持摘录的习惯和储备素材等。有针对性的交流让我很是受益。”

  “向前辈咨询,听有经验人的建议,是快速解决问题、少走弯路的一种常见学习方式。但有些职业可能缺少良好的学习途径,而通过图书、网络只能获取部分答案。一个让有经验的前辈乐于分享的平台,会让个性化需求的求助花最少的时间找到答案,实现互利互惠。”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2015夏令热线
   第A04版:新民调查
   第A05版:新民调查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读者俱乐部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全民“技能外 挂”的时代已经来了吗?
便捷背后的风险究竟该由谁负责?
线上线下同步诊断
没有统一“行家”标准
在线临时工 O2O帮 侬忙
82.6%年轻人 向往自由职业
新民晚报新民调查A05没有统一“行家”标准 2015-08-09 2 2015年08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