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最近从媒体跳槽去了企业做公关。跳出行业再看这个圈子和群体,朋友说感觉奇妙而有趣。在她组织的活动里,遭遇过迟到一个半小时集体活动还要提出各种私人需求的,也遇到过八面玲珑捣浆糊统发稿改都不用改的,当然,也有十分专业、守时、认真并坚持原则的。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有一家汽车公司曾经“截胡”了汽车界同行。有一年,12家著名的汽车公司参与了一个广告比赛,大赛会选出优秀的汽车广告在各种媒体上评选、宣传,每家公司都投入了数百万美元参与这项品牌宣传活动。结果没有参加比赛的第13家汽车公司成了大赢家。这家公司在比赛活动开展的同时推出了自己的营销活动——网友们只要在大赛推广的任何时候,同步发送有关自己汽车公司品牌的互动推特,就能参与赢取一辆最新款的SUV。
可以想象,最后,当大赛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观众只要看到任何汽车广告都会想到那第13家公司,然后参与网络话题讨论。那段时间,这家公司的品牌是唯一一个登上网络热门话题榜的汽车品牌。同行咬牙切齿,用户却热火朝天。那次活动,那家公司推出了一句口号,叫作“只给在乎的人”。
说到“在乎”,我又想到另一件好玩的事。瑞典人非常忠于本国生产的食品。一家德国连锁超市在瑞典开张以后在自家品牌的牛奶上遭遇了尴尬。这些德国品牌的牛奶其实奶源来自瑞典本土,但贴上了外国标签,瑞典人就不乐意了。一个叫博斯的大叔在网上吐槽说“鬼才会买德国牛奶”。超市很在乎用户意见,于是机智地做了一件事——他们把牛奶的名字改成了博斯,还把博斯大叔的头像印在奶盒上,并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我们是瑞典的!”
当然,这是一个很棒的营销案例,博斯大叔显然很乐意地被收买了,变成了代言人。但是曾经的吐槽是真的,这家公司巧妙地将偏见带来的品牌危机化解反转成了成功案例。所以要实现最好的效果,或许并不是与巨人竞争,也不是“关掉”所有负面舆论,赢得用户并且用他们受用的方式去沟通或许才是最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