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里,“小”和“大”同时出现的熟语不少。由于“小”“大”反差强烈,闲话就相当生动。
如“小钿不去,大钿不来”,以小大相衬,说出了一个“以小赚大”的哲理。“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讲的也是一个哲理,这话家庭主妇讲,学校老师讲,单位领导也讲。不过后两者讲的,含的是另一层意思了。“大人不记小人过”也是一例,这里的“大”“小”,不单指岁数,意思还要更丰富些。
“大吵三六九,小吵日日有”,也是“大”“小”相对。一个家庭或一个团体,背上这句熟语,形象就坏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若针对社会,抨击的是弱肉强食的不平等现象;却也听幼儿园老师说过这句话,描述的却是小孩子依着个子,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朋友,听着倒也有趣。
在上海詈语中,“小”“大”分离,跟“老”却有紧密联系。什么意思呢?凡骂“小xx”的,很少有“大xx”的骂法,但一定会有“老xx”的骂法。如上海话骂贪便宜的人(或无赖)叫“搨皮”,对小孩子就骂“小搨皮”,对岁数大一些的,就骂“老搨皮”,很少有骂“大搨皮”的。
一连串詈语都是这样——“小油条”、“小赤佬”,“小甲鱼”、“小早死”、“小变死”……这里的“小”字,都可置换成“老”字,变成“老油条”、“老甲鱼”、“老变死”等,却很少听见骂“大油条”“大甲鱼”“大变死”的。
上海郊区农家的詈语,声声见狠:“小浮尸”“小棺材”“小杀千刀”等。换上“老”字——“老浮尸”、“老棺材”、“老杀千刀”等,也常听见。村里人若这样骂老者,不恭不孝毕现,邻人必定侧目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