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亚残运会上,记者曾采访过由上海队选送到坐式女排国家队的一名替补队员唐雪梅。她是因为经历汶川地震被截肢的,来上海配假肢时被挖掘培养。当时只有17岁的她,后来逐渐成长为主力,与以上海队员为主力的国家队队友们一起,摘得2012年伦敦残奥会金牌。遗憾的是,她通过比赛赚到“第一桶金”后,如今离开女排队,下海经商去了。
唐雪梅的短暂运动生涯是上海残疾人体育运动事业的一个缩影——由于上海本地符合条件的年轻残疾人数量不断减少,且家长多不愿意孩子参加专业体训,上海本地年轻的残疾人运动员越来越难寻,有些刚进入成熟期的年轻选手还因为移民、就业等原因告别赛场。上海残疾人运动员平均年龄不断上升,90后在此次残运会上海代表团中不足10人,不少参加过三届残奥会的“妈妈级”老队员不敢言退。
上海市各级残联和上海残疾人体训中心为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梯队建设运动员队伍,想了不少办法,包括加大就业安置力度、加强业余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与外省市开展合作等。不过,随着西部省市体育事业不断发展以及对后备队伍培养的重视,上海等一线城市残疾人运动队伍的后继乏人状况可能还会加剧。为此,上海代表团一名领队向记者表示,在改善机制体制的同时,也呼吁上海家长消除误解,支持青少年投身体育。
据他介绍,残疾人体育训练负荷小于健全人,而细致的分级比赛制度更确保不会存在超负荷情况。多年来,不仅没有选手因参加体育训练而加重残疾,相反,还有一些人因此促进了康复。上海残疾人运动训练中心主任柳瑾说,与前辈相比,90后选手具有更加阳光自信、享受体育以及乐于学习各种知识的特点,许多人在参加体训后,自身及家庭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热爱并投身体育事业,为国争光。 特派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