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9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人千面”方亚芬(下)
秦来来
■ 大观园唱红楼:尚在戏校的方亚芬(右)与裴燕合唱
  ◆ 秦来来

  “三盖衣”也是《碧玉簪》精华所在,方亚芬身段的优美、做工的细腻、唱腔的精致,展示得淋漓尽致。

  方亚芬在嗓音与唱腔上的优势不言自明,而她腰上、脚下的功夫也绝对了得。方亚芬通过细腻的表演,表情,身段,把李秀英为狠心丈夫“三盖衣”的复杂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那飘忽灵动的云步,让人看了大呼过瘾。“我战战兢兢将衣盖,吓得我不敢去近身。”通过小碎步,展现她第一次伸手欲盖、停顿,回到床边又想起婆婆的好,再次来到衣架边,拿起衣裳,“我还是拿衣与他盖,想起往事心头恨。”可是面对蛮横的丈夫,不由得再顿,犹豫,“冤家呀!你虽没有夫妻情,我秀英待你是真心。我手持衣衫上前去,盖罢衣衫心安宁。”最后走到丈夫身边,最终完成“盖衣”。通过欲盖、犹疑、害怕、停顿、再次盖、再犹疑、再害怕、再停顿等等一系列的动作,身段,结合足以催人泪下的唱腔,方亚芬非常清晰地把李秀英的情绪变化,痛苦,伤神,哀怨,愤怒,对父母的埋怨、对婆婆的感激,对丈夫的愤懑,都通过这三次盖衣表达了出来。方亚芬那令人唏嘘的哀怨的眼神,那不禁颤抖着的举起衣衫的双手,那由缓而疾的轻巧的碎步,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观众的眼睛,撞击着你的心灵。她细致入微地把李秀英那种又是爱又是恨,又是害怕又要亲近的错综复杂的心理刻划得入木三分。

  方亚芬就是这样一个演员,学前辈、学经典,但绝不是“死学”,一定是根据自己的条件、自己的理解,把前辈适合自己的表演特点融化在自己的演出中。她在学演《碧玉簪》时,循规蹈矩,绝不走样,把金彩风老师的一招一式学习下来。演出以后,随着自己对“金(采风)派”艺术的理解深入,自身的优势渐渐融化进去,不再“克隆”。对此,方亚芬风趣地说:“在继承老师经典的时候,要把老师的一招一式完全学下来,要像,不走样,这叫做‘根正’。然后在以后的演出实践中,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化’,融化为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艺术形象,这就叫‘苗红’。我学唱‘金派’,首先要让观众感到‘好听’,观众能够接受;其次要注意,我学的是金老师年轻时候的声音,是电影《碧玉簪》里的声音,那是少女的声音,珠落玉盘的声音。”

  “三盖衣”的唱腔早已脍炙人口,一大段长达70句的唱腔,以迟缓的“慢板”开头,渐渐转入速度稍快的“中板”,把自己在王家受到的恶待、羞辱、纠结、哀伤唱了出来,及至第三次盖衣时,人物内心冲突达到高潮……整段唱腔由慢而快,由快转散,方亚芬以“金派”为基础,融合进自己的体验和创造,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位有感情,有情绪、知书达理、顾及大局的大家闺秀形象。她的表演使你忘了是坐在剧场里看戏,反而犹如主人公一样进入了一个忘我的境界,随着剧中人之喜而喜、之忧而忧、之悲而悲,如同身受,走到戏里去了。观众的情绪随着方亚芬的演绎而悲、恨、怨、惧,不能自抑。这就是名家的精彩。

  新的一代正形成新的越剧艺术“高峰”

  我认识亚芬将近30余年了。

  那是1987年中秋,上海电台在新落成的青浦“大观园”,进行“星期戏曲广播会·中秋赏月唱红楼”——戏曲名家情景《红楼梦》演唱,当时方亚芬这个还在戏校深造的娃娃,也跻身其间。在徐玉兰、王文娟、周宝奎这些“老祖宗”面前,她只是个没有“名分”的小毛孩;对钱惠丽、单仰萍、王志萍几位大姐姐而言,她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妹妹。

  然而,就是这个当时尚未被大家认知的小妹妹,却以漂亮、端庄的容颜,甜美、乱真的唱腔,一曲《梨香院》,打开了通向越剧艺术的大门!

  袁雪芬先生曾经跟我说过,她对方亚芬的要求是,越剧院不缺旦角,需要的是“能够站在舞台中间的人”。

  20多年过去了,方亚芬没有辜负先师的教诲,已经成长成为一个各方面都趋于成熟的越剧名家了。

  上海越剧院的四大精品剧目:《梁祝》《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她已经全部成功演出,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在越剧舞台上堪称绝无仅有;而且在《红楼》戏中,她先后扮演了剧中六个角色:宝玉、黛玉、妙玉、司棋、王熙凤、药官,被誉为“精通六角的方亚芬”。

  方亚芬扮相清丽,雍容大方;天赋好嗓,甜润明亮。唱腔质朴自然,婉转细腻,运腔韵味醇厚,舒展流畅,不仅具有袁派唱腔的魅力,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表演上注重质朴,富于激情,又善于吸收融汇,博采众长。她得袁雪芬先生亲授,学得宗师独到的神韵;又先后从师筱水招、戚雅仙、金采风等名家,甚至求师昆剧艺术家张洵澎,善于吸收融汇,广采博撷,逐渐形成自己的表演和演唱风格。

  方亚芬塑造的人物数量和类型之多,在越剧界也是屈指可数;这些类型性格迥异的人物,构成了方亚芬丰富而全面的表演经历,她也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性格演员”。

  由此可见,方亚芬已经有了广大观众认可和喜爱的属于自己的剧目、自己创造的新的越剧舞台上的艺术形象、自己在先师基础上拓展而来的新的唱腔,她已经具备了自成一家的条件,真正成为袁雪芬先生谆谆希望的越剧界“站在舞台中间的人”了。

  如果说,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她们是将越剧带进了上个世纪50年代新辉煌的擎天柱;那么,与方亚芬一样,钱惠丽、赵志刚、单仰萍、王志萍、章瑞虹、郑国凤……这一批就是新世纪上海越剧的新的名家、新的“高峰”。因为,经典的传统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等,这一批学习得很认真,继承得很传神。新编的原创剧目,如《舞台姐妹》《赵氏孤儿》《玉卿嫂》《蝴蝶梦》等,这一批开拓得很专注,创作得很成功。新的一批艺术形象,像玉卿嫂、田秀、韩非子、程婴、甄宓,这一批自创得很有心得,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我们满怀热诚地期盼着,新世纪的越剧艺术“高峰”正在形成。

  选自《上海采风》官方微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民生调查
   第A05版:民生调查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阳光天地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特稿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一人千面”方亚芬(下)
沈寂口述历史
曾少年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B05“一人千面”方亚芬(下) 2015-09-20 2 2015年09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