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民生调查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9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更蓝 气更清 水更绿
申城还要迈过几道槛?
曹文清 钱俊毅 徐驰
万安华新水泥有限公司陈旧的烟囱 陶磊 摄
桃浦河面漂着许多垃圾,污染较严重  陶磊 摄
西庆路周围几十公顷的土地内环境脏乱,存在安全隐患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龙吴路上渣土车等造成路面扬沙给市民带来不便,徐汇区环保局采取联合执法措施改善路面情况 实习生 张呈君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这一连串城市管理的顽症痼疾,灰了天空,脏了空气,黑了河水,到底该怎么办?到底该怎么治?

  近日,中央审议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出了“1+6生态文明改革组合拳”。就在上海市委市府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之际,9月10日至18日,本报携手上海环境保护局、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展了“环保局长接热线”行动。

  连日来,记者调查“热线行动”所受理的2069件市民投诉,试图探寻出让上海“天更蓝、气更清、水更绿”的治理路径。

  “达标扰民”怎处理?

  制定新标准是根本

  采访中,几个区县的环保人员都向记者叹“苦经”,在处理废气排放投诉时常常遇到尴尬。市民明明闻到刺鼻的废气异味,现场检测结果却显示符合国家标准,达标却扰民成监管难题。

  记者采访松江箭牌糖类公司香味扰民时就了解到,由于废气检测结果达标,环保部门最终通过引导的方式,促成企业提升治理设施水平,所幸企业愿意配合。若遇上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的蛮横企业,扰民的情况可能就很难快速解决。

  “达标扰民”归根到底是国家确定的“标”已经“过时”了。目前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标准遵循的还是1996年制定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19年过去,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早已今非昔比,许多老标准如今看来过于宽泛。特别是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少厂区与居民区近在咫尺,沿用老标准已无法保证居民生活质量。

  要杜绝达标扰民,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新标准是根本。为此,上海市在地方标准的制定中已进行了大幅的收严。如,国家标准甲苯的厂界监控浓度限值为2.4毫克/立方米,而现在上海市已发布的一些行业排放标准已收严到0.2毫克/立方米,足足相差12倍;同样,1993年制定的《恶臭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苯乙烯的规定排放速率为6.5千克/小时,厂界监控浓度限值为3毫克/立方米,在上海新制定的地方涂料油墨生产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分别收严到1千克/小时和0.42毫克/立方米,严格了80%以上。

  今年1月起,上海市环保局在VOC(挥发性有机物)方面先后出台了针对汽车(涂装)、印刷业、涂料、油墨制造等地方标准,要求新企业必须实施,老企业也必须在明后年达标。这些全新的地方标准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不仅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也能极大程度地缓解工业废气排放带来的污染。更多的新地方标准正在酝酿。

  排放标准的提升,迫使企业必须提高治污设施的能力和水平,否则将遭遇严厉的违法处罚。2014年修订的《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中还新增了禁止无组织排放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存在无组织排放行为即为违法。为解决无组织排放执法中的问题,市环保局制定了《无组织排放废气(粉尘)环境行政执法操作规程》,明确了认定和调查取证要求。企业存在无组织排放,将依法责令其整改或予以行政处罚。拒不整改的,将实施按日连续处罚。记者在采访闵行颛辛异味时就曾发现,一家彩印工厂虽然排气口达标,但车间内堆放的印刷品却散发出刺鼻的气味,这类行为已属违法行为,将面临环保部门的严厉处罚。

  “无证无照”谁来管?

  责任部门齐心协力

  在本次“环保局长接热线”活动中,油烟扰民成了投诉的重灾区,尤其是对于中心城区的居民,油烟成了心头大患。然而,监察人员现场处置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取证困难。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一些证照齐全,通过环评审批的餐饮店,一旦被发现在经营中超标排放油烟,可立即开展执法,责令其整改。然而,在处理许多居民关于餐饮油烟的投诉时,监察人员却发现不少无证无照,或不经环评就开业的情况,环保部门难以作为执法主体。对于此类城市管理中的顽疾和短板,单个部门无法根治,需要全社会的动员,充分发挥街镇一级基层综合管理作用,建立发现机制,由工商、食药监加强源头管理,其他专业管理部门齐心协力。

  例如,有些乱排油烟的污染大户根本就是无证无照的“黑户”,对于这样的店,根本不应由环保部门出面要求其整改,而是应该参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直接取缔。其次,还应要求其转换业态,追究房东责任。这就需要工商、食药监、环保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

  再比如,2004年《上海市饮食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规定居民住宅楼内不得新开办产生油烟的餐饮项目,但有些居民楼内的餐饮店在《办法》实施前便已存在,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在到期换照时督促其完成业态转型不可或缺。

  此外,在最近9天的采访中,记者还从不少基层环保监察人员那里听到了类似的困惑。 按照目前的工商流程,只要申请从事不产生油烟的餐饮经营,例如面馆、饮料店等,不需要环评审批,就能拿到工商经营执照。然而,执照一到手,不少经营户立马换了副“嘴脸”,说好的无油蒸煮馄饨面条,成了烧烤油炸热锅炒菜,油烟肆无忌惮地乱排乱放,让周围居民投诉连连。

  市环保局曾处理过一起市民投诉,一家开在中心城区居民楼底楼的餐饮店,执照到期后被工商部门要求转业态,对方满口答应只做蒸煮点心生意,实际却私接排油烟管做起炒菜生意,让楼上居民饱受困扰,投诉好几年。对于这些不守诚信,开张前根本就没有经过环保部门认可的餐饮店,整治还应从超出经营范围的问题下手,由相关市场监督部门出手,更能“药到病除”。

  “屡罚不改”如何治?

  不断加大处罚力度

  在执法中,总有这样的“老油条”:被勒令整改,被屡次处罚,却依旧我行我素。市环保局政策法规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这些“屡罚不改”的企业,环保部门将依据相关法律条文,对其严格处罚。中央和地方的环保法规中,都对企业拒不整改的情况,做出了解释说明。

  例如,2013年,“两高”司法解释《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认定,两年内曾因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受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的情况,被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第3次将按刑事犯罪处罚。

  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大气防治污染条例》中也有明确规定,对于被政府或环保部门责令关闭的严重违法企业,将对单位及单位主要负责人予以1-10万元的罚款,并对涉事企业进行拉电等强制措施。

  在今年1月1日出台的新环保法中,针对建设项目未经环评、无证排污、偷排化肥农药、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现象拒不执行整改的,有权对涉事企业负责人处以5-15日的行政拘留。

  除了依法处置,环保部门还建立起畅通的公众投诉举报机制,并且加强对群众信访和举报的嘉奖力度,鼓励市民一同参与环保监督。市民可通过“12369环保举报热线”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投诉举报身边的各类环境问题。

  此外,环保部门还在执法中启动部门联动机制,特别针对一些屡教不改、屡罚不改的“顽症”企业,联合规土、环保、公安、城管等相关部门联动执法,依法从严整治处罚。相关部门还可以考虑将一些超标排污的“老油条”企业列入“黑名单”,接入征信系统。

  该负责人指出,治标还要治本,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土地的使用性质,不适合就要结构调整。本报记者在此次环保局长接热线活动中,曾采访青浦区青东农场44公顷土地内存274家厂店,皆属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若能将土地上违法搭建的企业厂房和店铺拆除,推进优化调整,那么环境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本报记者 曹文清 钱俊毅 见习记者 徐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民生调查
   第A05版:民生调查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阳光天地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特稿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天更蓝 气更清 水更绿 申城还要迈过几道槛?
环保局长勾勒“9区县11块” 生态环境整治路径图
“互联网+ 环保”全天候铆牢企业偷排放
以法治污“镇”住“老油条”
新民晚报民生调查A04天更蓝 气更清 水更绿
申城还要迈过几道槛?
2015-09-20 2 2015年09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