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主持。会议部署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城市停车场建设,补公共服务短板,促进扩内需惠民生。笔者发现,这个会议上有关电动车及充电桩发展的“干货”实在太多,以下一一解读之:
其一,是把城市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停车场结合起来,加快配建充电桩、城市充换电站、城际快充站等设施。新建住宅停车位建设或预留安装充电设施的比例应达到100%,大型公共建筑物、公共停车场不低于10%。国务院这一部署,把这一配建和预留安装比例要求提高,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力度空前。
其二是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PPP等方式参与。企业和个人均可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原则上不对泊位数量做下限要求。鼓励个人在自有停车库(位)、各单位和居住区在既有停车泊位安装充电设施。政府显然希望更多调动民营资本的力量,参与投建公共停车场及充电桩。这也是很有意义的表态。
其三,加大财税、金融、用地、价格等政策扶持,通过企业债券、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充电设施和停车场建设,制定相关收费办法,放开社会投资新建停车场收费,允许充电服务企业向用户收费。鼓励地方采取基金注资、投资补助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电建设运营企业目前亟需融资,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巨大,另一方面短期内充电运营不可能盈利。国家层面鼓励企业债券、专项基金等融资工具能偏向充电设施建设,还鼓励地方基金注资、投资补助,这样的定向投融资政策,是非常难得的。
其四,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支持移动充电、智能停车等推广应用,通过“互联网+”盘活资源。为群众提供良好公共服务。这就等于表态在充电、停车领域,国家鼓励更多企业以互联网思维和手段参与建设、整合资源。
在国务院如上国家战略层面的力挺之下,一直困扰中国电动车发展的充电桩建设及其相关互联网应用,将会在未来五年内得到火箭般速度的助推。
根据CCTV新闻频道的图表解读,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车产销将达到500万辆,充电桩将达到450万个。要知道,在截至今年8月底,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累计产销量为12.35万辆;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全国充电桩的总数大概有3万个左右。虽然这只是理论的推算值,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政策春风下,充电桩领域孕育了极大的投资和发展空间,群雄逐鹿的时代显然也已然开启。
充电桩建设方面,现在国家电网占70%,民营资本的建桩的速度比想象的快得多。例如,得到乐视战略投资的电桩公司预计今年将建成充电目的地600个,并于9月起已经在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成都、重庆、郑州推出了免费申领充电桩的活动。
此外,由于充电桩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巨大,可以判断更多国资、民资抱团开发的模式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式,而这其中“轻资产”的互联网电动车充电平台APP等应用,必将大有用武之地。
最新消息显示,北京南站正在打造超过100个电动汽车专用车位的智能充电示范点,建成后将成为全北京最大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分时租赁全产业生态链充电目的地。此外,天津机场也很快会加入建设充电桩的队伍中来。
所以,未来如果在人流量大的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休息区、酒店、大型文化娱乐设施、大型停车场、大型Shoppingmall等先行建桩成为一种风气的话,充电桩的生态圈便将逐步形成,届时也必将进一步助推充电桩的投资热和参与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对于电动车及充电桩领域而言,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名言正合时宜。 罗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