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打造 “跨界”综合创新培养体系
作为新民晚报双语学生通讯员培养计划的核心,强大的“后援团讲师”和“培养内容”一直是所有家长与学生关注的焦点与亮点,我们将邀请到著名大学新闻学院的专业人士以及电视台、广播台、报社、杂志社、网络媒体等著名记者、主持人、播音员、新媒体制作人等,对学生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实战”,演绎新时代新闻媒体的真谛,分享媒体人的“喜怒哀乐”。
在体系设计方面,本次“秋季系列”将采用“进阶式”方法,分为启蒙、初级、中级和高级等“阶梯”,所授内容全面丰富、由浅入深,包括主持与播音、摄影与摄像、公众演讲、沟通口才、英语采访口语、新闻写作创造和趣味交际英语。此次双语学生通讯员培养计划将一直持续到2016年6月,将更系统、持续、全面地训练学生成为合格的“小媒体人”。
充分互动
深入实践多个采访基地
上海大剧院、上海歌剧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学生通讯员,除了学习新闻知识外,更应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走进一些与青少年相关的大型活动现场扑捉“热点”,采访心仪的“名家”。上一届双语学生通讯员培养计划的学生们先后对上海大剧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青少年场所和场馆人员进行了深入采访。
学生通讯员们将有机会在本报上发表文章,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每次外出采访回来,小伙伴们都会认真地做好“后续”工作:写稿件、写感想、整理照片、积极投稿、与其他小伙伴们进行快乐的分享。于是,在《新民晚报》上,我们惊喜地发现了越来越多优秀学生们写的文章。新民晚报双语学生通讯员培养计划就是这样一个梦工厂,给更多学生实现梦想的机会。
如果你错失参加上一期双语学生通讯员培养计划,本期机会就在眼前。咨询热线:52920373、52920375。联系地址:静安区威海路755号上海报业大厦(原“文汇新民联合报业大厦”)17楼。请关注“上海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微信号:SHDYJY)。
本报记者 金雷 新民教育中心 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