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广州、北京、上海的文化资源相对分散。如今,这中间的平衡正悄悄发生着变化,位于上海的数座文化产业园区以其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扶持政策,悄悄地吸引着明星文艺工作者落“沪”。从事业归属角度来说,这些明星工作室把上海当成了“娘家”,为上海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丰沛资源。
工作室齐聚
走进上海仓城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总经理沈剑飞的办公室,你会看到墙上挂着的几个大字“企业至上、诚信至上、服务至上”。就在去年底,园区和西安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签约合作,成立了“仓城影视版权服务中心”,为那些入驻园区的影视企业提供版权登记、版权保护、版权受托代理、法律维权等深层次服务。
仓城园区至今已发展了5个年头,园区的政策优势和标准化管理服务,吸引到全国各地的1500余家影视、文化传媒类企业入驻园区。知名导演赵宝刚的宝宏公司、知名导演张艺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工作室均已在园区完成入驻,众多国内著名导演、编剧、艺人等工作室也都纷纷入驻园区。从建园至今,园区引入了如邹静之、陈枰、麦庭、贺凌、刘恒等知名编剧制片工作室,及章子怡、范冰冰、李冰冰、孙红雷、赵薇、徐静蕾、闫妮、张嘉译等知名艺人工作室。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明星告诉记者,她身边有四五十位同行都已在园区内注册了公司。
有竞争压力
记者了解到,仓城对入驻园区的明星工作室的要求很高,套用沈剑飞的话就是,“不是一线明星的工作室,不要;不是知名人士的工作室,不要;启动资金少于300万的公司,不要。”但这样的高门槛对于园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因为建立较早,仓城所受到的政策扶植力度并没有与时俱进,只能依靠经验和服务来填补空缺,而园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因此水涨船高。“我们的工作人员拿着和别人相同的工资,工作量却要多出两倍。常常被电话从被窝里、饭桌边叫起来,赶去机场接人。”
无独有偶,同在松江的叁零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全国各地新建的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据悉,这些新建园区对企业营业税的扶持比例都在70%以上,高的甚至达到100%,而且是入驻首年即可享受优惠,但上海园区的扶持比例都只在60%左右浮动。且新建园区的政策细则繁多,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城的扶持标准甚至详细到“引入人才”的住房问题:前两年享受50%的住房租金补贴;购房一次性给予10万安家费。
走品牌道路
沈剑飞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该走品牌道路,“两个家政公司,你会选择价格稍贵但服务放心的那个,还是廉价却服务较差的那个?”比如仓城园区提供的是为入驻影视企业实行的“一条龙”服务,园区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源整合。上海周边包括本市的丰沛资源,是其所能提供的独家“秘方”。
沈剑飞表示,在与众多企业的接触中,他感到“上海”这块金字招牌还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不少明星都愿意来上海落脚,希望在上海实现更大的发展。他呼吁相关部门加大对园区的扶持力度,打造主业突出、品牌名优的产业园,而上海的产业园更应该好好利用这一优势做大做强。据记者了解,在人才方面,仓城与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都保持着长期合作的关系,持续地为入驻公司推荐优秀人才,进一步推进了上海文化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发展。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