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 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6年02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左妍
  左妍

  老早的时候,传统的春节要到正月十五才算收尾;再后来,还没等到年初七上班,年已经过完了。而现在,吃着年夜饭,好像也没什么年味了。

  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我没经历那么久,却仍能感受,年画里的春节才最像春节。在那个远去的年代里,粗茶淡饭的人们把欢乐和丰收寄托于过年,于是漫漫一年充满了期待。现在时代变了,除夕全家围坐,杯盘满桌,老人举起酒杯,小辈却掏出手机,“抢红包!”老人不禁苦笑:以前给100块红包都嫌少,现在几块钱,却抢得这么开心。

  手机,成了过年期间最重要的物件,就连登门送福的传统拜年方式也逐渐被群发的微信取代,发红包更是连红纸袋都省了。据统计,仅除夕晚上,微信红包收发80.8亿个,摇红包1.82亿个,红包照片1.92亿次,参与人数4.2亿人;支付宝钱包咻了3245亿次、11亿对好友成为支付宝好友,近80万人分享了2.15亿元大奖。这意味着,要凑红包的热闹,基本需要手机一边充电,一边切换不同的app,咻一咻、刷一刷、摇一摇……他们说,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金融”,抢红包不用动脑子,拼的是手速和网速;不用和别人交流,交流反而耽误时间。然而,红包在崛起,年味却在衰落。红包大战,抢到了不少,发出的更多。上班后,大家都在讨论抢红包的细节,何时手慢了,何时手气旺了。此外还记得什么?

  年味越来越淡,年俗渐行渐远,成了不少人的真切感受。其实,年俗对于年本身来说,只是一种表象,但体现的传统文化和人情关系,却让“年”在传统节日中举足轻重,这就是我们说的年味。除夕的守岁、初一的拜年、初二的回门、初五的迎财神……每一天,都是亲友们聚在一起,聊聊生活,谈谈心事,或者干脆凑一桌麻将,把过去一年未说的话,通通在一晚上的噼里啪啦声中道个尽。

  “年”,将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亲人的挚爱集中彰显出来,这些都是虚拟的社交关系无法替代的。“年”就像一个慈祥的老人,他不管你的人生之旅是悲欢离合,总是公平地赐予你温馨;但互联网产品却像考验人性的战场,扪心自问,你把时间留给了家人还是抢红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 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阅读/连载
   第A23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摁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快进键”
下一波
《西游记》之西游
抢了红包,要扔书包
“钱神”的两点论
新民晚报评论 随笔A05 2016-02-16 2 2016年02月1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