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藩从小使用中、英两种语言,并随祖父习中国传统诗词,童年便熟读《西游记》。18岁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宗教与文学双博士,这让他游刃有余地从宗教角度看文学、以文学思维研究宗教。《纽约时报》当时的评论说,他的翻译确实完全兼顾了原著的冒险、抒情和插科打诨,充分体现了文本的精神内涵。
余国藩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西方译介并不只有《西游记》,他的另一代表作《重读石头记:红楼梦里的情欲与虚构》亦传播甚广。2005年自芝加哥大学退休后,余国藩致力于《西游记》译注本的修订,经过七个寒暑,于2013年终得出版,“这一生总算有了交代”。
《西游记》在东方的传播过程中,唐僧曾经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而在西方视野中,孙悟空则一直是绝对的“男一号”。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智勇双全的猴子,在西方很容易得到“个人主义”或“英雄主义”的读解。毕竟像《西游记》这么精彩、这么丰盛的文化文本,完全可以经得住多维度、多视角的重读与再编,而作为中国所拥有的一个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符号,“西游记”还将游得更远。
(闻白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