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个由数名高中女生组成的“青春偶像团体”在网络爆红,但这份“爆红”中带着太多的调侃与讥讽。实话实说,偏低的外表颜值、平板乏味的唱功演技,以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磕磕绊绊的语言表达,让该团体在审美时代仿若一枚奇葩。
当然,任何并未伤害他人的十六七岁的女孩子,都不应该承受整个网络世界的恶言相向,仅仅因为其与自身条件完全不符的目标追求。当一个幼童说出自己的理想是科学家,当一个农妇开始发表自己的诗集,常有人赞叹这种“反差型上进”,但几个貌不美声不靓的“娱乐圈向往者”演绎自己并不好听的单曲,只余不自量力的评语,不见任何正面鼓励。
既有少年成名,吸引全中国“亲妈型粉丝”的“西施”,那么,效颦“东施”的出现又何足为奇?这些限于自身环境和自身眼界的青少年,在短时间内难以修成一技之长,缺乏一夜成名的其他上升通道,因此用难以被理解的行动,创造了一种带有鲜明烙印的丑态风格,以求得大众的关注。她们以承受调侃与讥讽为代价,希望弥补的正是心中平庸与成功之间难以逾越的巨大心理落差。
于媒体而言,这样的“青春偶像团体”的诞生,极富文化观察的样本意义,它是娱乐圈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变迁的独特产物,它的新奇和怪异不仅应当引发我们对社会角落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关注,更提醒了我们,无论多么繁荣的时代中,都会有人为了崭露头角而付出过于昂贵的代价。当我们带着文化优越感的同时,是否愿意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青少年,变得与正面审美格格不入?意外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她们,距离传统意义上的“青春偶像”十万八千里,不幸成为了社会的消遣对象,走红的她们却又在旁人的消遣目光里风光得意,仿佛一次有预谋的正中下怀。这应该带来全社会的反思,反思对成功定义、反思青少年的成长动力、反思娱乐环境里的价值形成方式等。
我们自身并不完美,我们所处的世界也并不完美,真正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的人文关怀,是温和理解,多元包容,而非以审丑为潮流的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