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时,恰逢英语课下课,胸前贴着“Jessy”“Sam”等英文名粘纸的孩子才三岁,已能熟练回答“I’m three”“My name is Jessy”等,倘若没看见他们耳朵上的助听器,谁能知道他们与正常儿童有什么不同?
四个月婴儿参加亲子班
商业早教机构的门槛通常是8个月大的婴儿,但在上海听障儿童康复中心,亲子班上最小的孩子只有4个月大,其他孩子也主要是3岁以下的小童。“走读”的孩子与两岁以后就可以“住读”的孩子一起,每天8时30分开始上课,技术人员先挨个进行“听力能力管理”,也就是测试和矫正助听器,以防助听器故障损害孩子的听力。课程分上下午,上午是学前教育,下午是个别化学习和听力康复,下午4时放学。
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就要读亲子班,工作人员解释说,“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这“三早”是近年来上海听力残疾人康复水平不断提升、语言障碍残疾人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过去,聋与哑总是相伴而生,现在,经过康复训练,“十聋九不哑”成为现实,这既改善了听力残疾人自己及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减轻了社会支出。
英语外教给孩子们上课
在上海听障儿童康复中心,因为享有各种补贴政策,并且有志愿者老师,因此每周两次的英语课都是免费的,包括外教课。
不仅如此,在这里,最新的各种学前教育教具应有尽有,爱看书的孩子可以泡在3000多册图书中,听力较差的还可以用点读笔“听”书;爱研究大自然奥秘的可以在科学常识教室里摆弄各种器材,探寻“蝴蝶生命周期”“龙卷风的探索”“水的流向”;喜欢过家家的可以在情景教室里逛超市、学习生活技能;热爱艺术的可以在创意美术室里剪纸、玩彩泥……
一位工作了许多年的老师说,在粉蓝、粉红、粉绿的教室里呆久了,她甚至完全忘记了过去的房间墙壁是什么颜色的,只记得“色彩暗暗的,就是一个成人式的医疗环境,完全没有儿童的感觉”。
听障孩子更能融入社会
为什么要把康复中心变成半个幼儿园?负责人解释说,孩子们要全天呆在这里,如果只进行听语矫治,学前教育缺失,将来再去普通幼儿园、小学等,就会脱节,对孩子们的长远成长不利,以前曾有过有的孩子虽然能把普通话说得很流利,却因为不会说英语而无法适应新学校的情况,如今,上海聋儿康复中心近年来的康复成功率已高达92.7%,超过美日平均水平,听障婴儿在出生后只要能“早诊断,早干预”,几乎都能实现“早康复”,这里3岁以上的“毕业生”离开后基本都进入了普通幼儿园和学校,因此,给他们补上学前教育的短板显得更加重要。
其实,几年前康复中心提出要开展学前教育时,老师和家长也都吃了一惊,有的家长振振有词说“中文都不会说,还学什么英语?”不过,后来的实践慢慢证明,这样的结合对孩子很有好处,也正因此,康复中心原先每年要派老师去各区县特殊幼儿园的语训部进修,今年开始,师徒关系正好调了个个儿,变成了幼儿园老师来这里进修。更令中心老师们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孩子已经基本康复,家长们却迟迟不肯带他们离开,宁愿继续在这里,有时不得不做思想工作,劝说他们转去普幼,老师们开玩笑说,这样一种“甜蜜的烦恼”也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认可吧。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