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严的房间怎么会成为全村百余名老人的读报课堂?屋里又怎么会悬挂着“2015年上海市优秀老年人学习团队”等各种市、区级奖状?这话还要从10年前讲起。
家里办起读报小组
喜欢拉二胡的老严退休后,组织了一支戏曲队伍,四处演出。后来,年纪渐渐大了,再加上工作时摔伤的腿越来越不利索,外出不便,恰好村里有几个老同志建议搞读报小组,热心的他便揽了下来。
2006年,书院镇第一个读报小组在老严家诞生了,成员只有10人。最初,子女并不赞成,村里也没有资金扶持,老严自己掏钱订报纸、买方凳,还在每次快要放“寒假”前自己去买洗衣粉,送给大家作为纪念品,鼓励大家坚持来读报,既开阔视野,也有益身心。后来,村里很支持,买了椅子,在屋里装了电扇,在门前场地上安装了健身器材。
孙子出钱扩大“教室”
在读报小组上当老师的,就是老严从村里请来的识字的老人和村干部,他们既讲时事,也讲革命故事,还会说些养生常识。渐渐的,每周二都要到老严家里“听讲座”的老人越来越多,最多时百余名老人都会到齐,其中有的人要步行30分钟才能走到老严家。
老严的屋子越来越拥挤,2010年,大孙子干脆出钱把老屋旁边的猪圈扒了,翻建成两层小楼,一楼是一间大开间,虽然房间有三五十平方米,老两口的床却只占了一个角落,因为,要给每周二来参加读报小组活动的老人们尽量腾出地方来。
主人生病照常开放
老严不仅是读报小组的创始人,也是读报小组十年如一日坚持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其间,老严曾摔了一跤,一度卧床不起。其他几个骨干动过换地方的念头,但是,一方面大家伙都说“我们不好放下金初,我们舍不得的”,一方面老严也舍不得,他说“换了地方,每周一次与大伙碰面的机会就没有了”,所以,大家商量后决定继续在老严家里搞活动。
即使是在老严住院期间,这间草根教室也照常开放。到了每周二上午,住在旁边的子女就会提前把屋子拾掇拾掇,打开房门欢迎老人们。老严出院回来后,则卧床听报,后来能下地了,就坐在轮椅上和大家一起听。
从2006年就参加了读报小组现在还是负责人之一的沈野妹告诉记者,要不是老严腾出这么大片地方,读报小组哪能有如今的人气,说不定都得解散了。读报小组不仅能给老人们送去知识,更丰富了晚年生活。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去镇上或者更远的地方工作了,老人们的生活挺单调,每周一次的固定“约会”让很多老人有了一个与朋友交流的机会,关系近了,平时互相走动也多了,哪怕只是互相帮着洗两只碗盏,搓掉几件衣裳,三两句唠嗑,也让大家的生活更加阳光温暖了。所以,老严一直说:“读报小组要一直办下去!”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