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偶遇《蜀素》
1959年的春天,万籁俱静,周慧珺被上海科技大学退了学,这对年轻的她不啻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她成了失学的社会青年,又气又急,病了整整一个月。她终日窝在家中,耻于见人,仿佛是被整个社会抛弃一般。痛苦迷茫之中,她苦读小说、诗集以谋得心灵上的慰藉。她还拿起久已弃之不用的笔墨纸砚,锻炼臂力的同时,消磨时间,化解心中的抑郁与忧伤。但天意造化,退学后却使得她每天有了余裕习练书法,浸醉于对书法艺术的上下求索中。
某日,周慧珺在家中书柜内搜觅字帖,无意间瞥见了一本表皮残破但内容齐整的字帖,顿时令她一目倾心。这本尺牍小行书结字左伸右缩、姿态奇谲、笔力遒劲,以侧势取妍,左右摇曳生姿,雄强俊逸、风樯阵马的风格令周慧珺惊叹。一种因新奇所带来的快感猝然而生,仿佛电流触击一般,第一次使周慧珺感受到了书法的雄浑魅力。于是,她心急火燎地翻看此帖,细细端详,方知此乃宋代大书家米芾的《蜀素帖》,为米芾38岁时所书。青年米芾意气风发的神姿,深深撼动了周慧珺的心灵,她似乎找到了米字与自己气质的感应点。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全文71行,658字,字字动人心魄,神妙决能。尤其是米芾表现出“刷字”的风格特点更是令周慧珺心律加快,久久难以平息。周慧珺一边品读一边感受着米书的神韵:书风跌宕取势,一泻千里,于雄峻中蕴涵清新,于遒劲中绽放瑰丽。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蜀素”难以受墨,通篇枯笔较多,虽枯湿浓淡却浑然天成,顿挫提按势如流水。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沈周赞曰:“苏长公论其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今于此卷见之。”这种狂放骏快的笔锋何尝不是周慧珺多年来苦苦觅求的风范,不想今日在机缘中偶遇。
再说米芾(1051—1107),字元章。书画皆精的同时还善于辩伪鉴真,可谓博闻广记,学贯古今。在书法上他先学颜、柳,后及欧、褚,再涉羲、献和前人名迹。尤爱王献之的超然脱俗、标新立异,因而卑唐之法度,融“献字”于自己的风格体系中,讲求“集古出新”,变化百端。也因此,他的行书相较草书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集古的同时锐意创新,自成一家。米芾的“刷字”更是给周慧珺的书法带来了清新之气,那种侧锋下笔,八面出锋的用笔令米芾自己洋洋得意,自诩“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八面”,对周慧珺日后“八面出锋”的书法风格献益甚多。
这《蜀素帖》本是周志醒偶尔让周坚白参阅的摹本,只可惜周坚白攻书于赵字,对米字不太究心,因而长期搁置于壁橱之间,鲜有问津。于是周慧珺就借来此帖心摩手追,浸淫其中,一发而不可收,四季昼夜临池不辍。往后,周慧珺对米芾的临习又由《蜀素帖》延伸到《苕溪诗卷》,从《自叙帖》扩展到《珊瑚帖》,但凡米字几无遗漏。
周慧珺学书的态度谨严而审慎,她临摹米字,对点划的使转运行,字体结构和章法布局,犹如分析和解剖人体结构那样,要求完全吻合。直到现在她依然认为临帖,特别是第一本帖必须要临得像,力求形神兼备。第一本帖基础打扎实了,再临其他就会方便得多了。托迹于“米字”给周慧珺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享受,在临帖的过程中也使她的身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渐而忘去了因病痛的催折和失学所带来的愁苦。
周慧珺在笔者对她的访谈中曾谈到自己何以“情定”米芾,她说:小时候年纪小,贪玩,也就不得以顺着父亲的意思练习赵字,练啊练的,只是依样画瓢而已。后来,在书柜里找到了一本米南宫的《蜀素帖》,霎那间就被吸引了。于是,练了好些年的米字。米芾的书风跌宕取势,一泻千里,有“刷字”的美誉,我很喜爱。我觉得这还是和我的性格有关联,我喜欢刚强的一路。
从被退学到因祸得福,这番令人啼笑因缘的经历使周慧珺体味到:人生,就如开车在路上行驶。一路上既有平坦的道路、美丽的风景,也有泥泞山道,迂回曲折。人生就是如此,我们要达到目标,就不能受美景诱惑,也不可被挫折击倒。古人亦曾告诉过我们一句箴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