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2015年11月7日从上海出发,历时158天,总航程3万海里,完成45项科学考察项目和30项后勤保障与建设项目。盘点本次科考的亮点:
雪鹰>>> 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在南极作业85天,累计观测32500公里,并成功飞越海拔超过4000米的南极昆仑站。其首航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迈入南极考察航空时代。多功能型固定翼飞机可谓极地考察的必备“神器”,目前仅美国、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在南极配备了此机型。我国现有的南极科考主要依托考察站、破冰船和内陆地面车队。人员和物资运输依赖雪地车,往返要一个半月。“雪鹰601”采用数十项专用于极地环境的技术专利,其加盟将为科学考察赢得更多时间。此次考察队在东南极发现地球上最大的峡谷和冰下湿地,“雪鹰601”功不可没。另外,“雪鹰601”还帮助澳大利亚,将不幸去世的直升机飞行员遗体,从戴维斯站转运至凯斯站。
雪龙>>>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此次采用逆时针航线,再次环南极大陆航行,最南抵达南纬77°47′,刷新了我国船舶到达地球最南纬度的纪录,回程又在西风带赫德岛实现安全避风,让我国极地航海技术有了新突破。
亮星>>> 最近,南极中山站的第一台光学望远镜——南极亮星巡天望远镜(BSST)正式投入实际观测。这是一架专事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的望远镜。按计划,两年后它将移师昆仑站继续意义非凡的巡天。拥有近乎空间的极佳视宁度、九成以上的晴夜数、极长的极夜连续观测窗口,昆仑站是地球上绝佳的天文观测点。
冰芯>>> 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在接近零下50℃超低温的环境里,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成功钻取了351.5米深的完整冰芯,创造了我国南极冰芯钻探史上单季进尺的新纪录。至此,我国深冰芯钻探的总深度已达654.5米。这些被喻为“气候天书”的宝贵样本,有望为科学家解开地球古气候之谜。
新站>>> 考察队此行还肩负了一项重要使命——继续为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优化选址。此次考察队在罗斯海和阿蒙森海附近,完成了四处候选地点的环境综合考察,获得大量第一手样品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