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锅破题的电影,竟也与火锅的味道奇妙地契合。影片《火锅英雄》的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山城重庆,而整个故事结构初尝是“鸳鸯锅”——银行悍匪与陈坤、秦昊、喻恩泰等平民英雄的戏剧对峙,如红汤白汤;细品却是一个道地重庆独有的“子母锅”——外圈是一桩以银行金库巨款为缠斗焦点的抢劫动作片,内圈是三个人到中年的普通男人面对生活磨砺的衰与荣,而影片比生活中的子母锅多一层的最内圈的小锅里,沸腾的则是创作者很私人化的对逝去美好的唏嘘与珍惜。
整部影片的影像风格、剪辑节奏非常凌厉,甚至有些暴烈直接,平中蕴奇的场景、合理吊诡的情节,甚至一些段落的镜头处理,都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杜琪峰在银河映像时期的巅峰之作如《暗花》《夺命金》以及《老男孩》《黄海》等一批韩国罪案电影。高潮的火拼段落,干脆冷静,颇得昆汀·塔伦蒂诺真传。但影片的核心情绪影像却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偷窥”,少女白百合意外窥破少年陈坤等“沙坪坝草蜢”在废弃厂房的排练。那段的光影效果,不由让人联想起《美国往事》的经典桥段。我不觉得导演杨庆用那样一段与整部影片色调完全不兼容的画面,仅仅是为了赶时髦地“致青春”。《火锅英雄》是部尽管投资不大,但野心却很大的原创新作。
虽然整部影片在多维化线索梳理编排的娴熟程度上还显得有所生涩,在故事以及人物命运的逻辑合理性上还有些许硬伤,但《火锅英雄》还是让我惊喜地看到了一个中国类型片导演的成长以及一种让我们产生足够正向联想的良好趋势:从《捉妖记》到《寻龙诀》再到《火锅英雄》,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自觉自省的类型片以及导演。
在现代化消费社会中,类型化可能是一切文化消费品的共同特征。小说、音乐、漫画都有类型,电影也同样并不特殊。当电影成为一种商品后,被类型化是必然命运。在好莱坞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中,管理观众期望在创作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类型片就是对观众期望的一种保证——我保证有你所希望看到的,且不止于此。
与《捉妖记》、《寻龙诀》相比,《火锅英雄》不仅在类型片电影的技术呈现层面上有着同样的成熟,而且以商业化的故事架构探头,在现实生活中打出了一口井喷的富矿。奇幻、架空、寻宝的超现实漂流固然精彩,但能够脚踏实地,回到真实社会中,感知世事变迁中的人情冷暖,讲一个可触摸到温度、可评判深度的故事,更显艺术家直面社会的责任与勇气。当众多一线名导将视野投向怪力乱神、在无限虚空中寻找艺术创作冲动时,或是沉醉于傻白甜的粉红色都市童话沾沾自喜时,我们更加欣喜于杨庆这样贸然闯入的带有生活原生态粗粝感的现实主义者。在一个价值观多元,传播环境重塑的巨变年代里,《火锅英雄》提供了一个看似荒诞不经但本质诚恳的语境。
在这样的语境下,小人物、失败者的刘波,比神通广大的摸金校尉胡八一提供了更大的角色表演空间,陈坤也几乎奉献出个人演艺生涯中最为深刻也最为精彩的一次表演,喻恩泰也终于打碎了《武林外传》赋予了他也限制了他的吕秀才角色。相比之下,火锅三兄弟中,反而是秦昊仅仅守住了自己的本分,不过不失,但也没有令人惊叹不已的光彩。影片中最意外的惊喜,最出彩的角色之一,是重庆这座城市。从未有过一部影片,如此直击本质地展现出山城充盈的血性和奇崛的魅惑。陈坤、秦昊、喻恩泰扛鼎,同时坐拥时下内地影坛公认的幕前幕后两大“票房神兽”白百何、赵英俊,依然保持小成本电影诚意制作特色的《火锅英雄》,已经显露出经过精密商业计算的现实主义的“豪华”,《火锅英雄》的成功,就是现实主义的胜利,也是类型片的胜利。
其实,一部好的类型片,应该是在观众和创作者达成的契约范围内,但是又适当地突破这种期望,提升了观众的观影经验,让观众在欣赏同时意外惊喜:“原来可以这样!”而成熟的类型片导演的标志之一,就是善于经营契约和突破之间的关系。在国产电影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初期进程中,我们首先需要的,是那些能够用成熟方案满足观众期望,达成契约的创作者,这些创作者才是真正将电影市场从营销时代的泡沫中拉出来,进入观演双方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新生态的主力军。《火锅英雄》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一种清新。回归生活本味,沽得类型真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