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丰正处于‘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字号’战略交汇点上,政策机遇的交汇叠加将为大丰下一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盐城巿委常委、大丰区委书记倪峰看来,随着沪丰两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开展合作,生产要素将进一步优化配置,区域融合发展将产生更多“黄金效益”。
“飞地经济”蒸蒸日上
走进位于大丰经济开发区内的上海建材岩棉大丰公司1号车间,一块块巨大的玄武岩正随着传送带送入燃烧室。坚硬的石头在高温下瞬间变成棉絮,瀑布一样倾泻而下,又在流水线上被自动切断分割,进行包装。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方铭告诉记者,这是由意大利进口的生产线完成的,4条生产线马力全开可实现年产值15万吨,销售6亿元。
这个总投资10亿元的项目,是冲着上海“域外飞地”这个金字招牌而落户大丰经济开发区众多企业中的一家。2014年上海工业用地出让年期从50年调整为20年,沪上产业迎来转移潮。而其实早在江苏大丰沿海开发战略之初,地处黄海之滨的大丰就已被盘活,绝佳的区位、资源优势,使得大丰成为承接上海“溢出”产业的风水宝地。
2008年,大丰就与光明食品集团共同成立上海光明工业区,让大丰成为对接上海的“试验田”,开创了苏、沪两地联合开发、共建园区的全新模式。2009年上海杨浦区也跨江而来,与大丰开展合作,在域外飞地大丰设立工业园,打造杨浦区产业项目转移基地。
去年11月,“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开发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南京举行。江苏省副省长徐鸣、上海市副市长时光辉共同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党工委揭牌。作为上海和江苏省级层面首个合作的园区,选择在大丰落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眼下,一大批重量级企业正在积极洽谈入区,未来这里将成为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的示范区、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域外产能基地。
在沪丰合作日趋密切的当下,在沿海开发的新空间、新平台上,大丰抓住了上海产业转移的新机遇,打造沪丰产业合作新载体,形成了红红火火的“飞地经济”。
全面融合潜力无限
“以沿海策应上海、以上海提升沿海”是大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十二五”期间,大丰全面加强与上海的对接,落户大丰各园区的300多家企业中,有56家就是来自上海。
步入“十三五”开局之年,大丰又一次把对接上海、互融发展纳入了重点规划中,从提升平台载体能级,到产业、技术、人才等全方位进行对接。大丰区委常委、高新技术区党工委书记董坤介绍说,本月在上海举行的大丰投资环境推介会,就瞄准了在沪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各行业龙头企业等,通过集中介绍大丰产业优势,招引一批高端产业项目落户大丰。
为更好地对接“中国制造2025”,大丰制定了“行动计划”,突出建筑新材料、环保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新兴领域,招引领军企业,突破龙头项目,努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
为此,大丰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在创新人才引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相继出台了系统性的政策,明确在财政投入、融资渠道、人才支撑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整合各类产业扶持资金,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各种方式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予以扶持。
有政策的“红利”,也有平台的基础。高新技术区建成国家科技孵化器、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沪苏产业联动集聚区建成省级开发区、风电产业园建成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等,筑就了凤凰台,才能引得凤凰来。
沪丰合作日趋紧密,两地的“民生接轨”也日趋便利。只要手持“上海公共交通卡大丰卡”,便能在沪丰两地一路畅行。沪丰异地就医委托报销也全面启动,长期居住在上海的大丰人或是长期居住在大丰的上海参保人员,可以就近在居住地指定的医保经办机构报销医疗费用。
本报记者 梅璎迪
特约记者 周昕 通讯员 李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