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现在正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票房的高歌猛进,一路攀升至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一方面,“买票房”“幽灵场”“虚假场”的爆料层出不穷,昨天央视重磅揭秘“票房注水”背后的潜规则。当一部分人为市场的繁荣而沾沾自喜时,更多被“潜规则”扭曲的真相,正逐渐浮出水面。
一部电影的排片密度和票房高低,把片方、发行方、影院捆绑在了一起,而公共监管和市场法规方面的漏洞,让这个利益共同体有空子可钻。业内普遍认为,首映后3天的上座率是影响后续排场的最大因素,因而“贴钱”在电影上映的最初几天拉高票房,造成观影火爆的“假象”,才能为影片争取到更好的排片和场次。而排片越密集,票房越高,对于市场和观众的引导性也越强。在那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看来,一部电影票房高自有它的道理,进影院看看才是真理。而片方、发行方、影院也深谙此道,一开始“赔本赚吆喝”,最终却会带来更多的票房,何乐不为?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影响了观众选择的同时,也影响了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狂欢的背后,也有媒体的推波助澜。从2010年开始,中国内地电影的全年总票房纪录数字就成为媒体年年关注的焦点:每年30%的增幅,突破100亿、150亿、200亿、400亿……业内人士乐此不疲地提供数据,纪录一再被打破。到如今,进入“亿元俱乐部”早已不稀奇,而是“不过亿都不好意思说票房”。这一点,是所有人都必须反省的。
这样的舆论氛围,成为“唯票房论”扎根的土壤,也为“潜规则”的泛滥打开方便之门。然而事实是,一部电影的好坏,除了票房,还有口碑;一部电影作品的艺术质量,从来不是只以观众人数的多少来衡量的。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每个观众都可以充当“监督人”;市场缺乏监管,相关部门已然意识到这一点,相应的政策和惩罚措施正逐一出台。但光靠外在的监督和监管是不够的,中国电影人的内在反省才是最重要的——中国电影在不断取得票房新高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对艺术的追求;中国电影不缺高票房的“产品”,缺的,是具有艺术价值的“精品”。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