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针对《捉妖记》的票房问题,中央电视台发布新闻调查视频,揭露国产片票房注水黑幕。随着“潜规则”的层层拨开,中国电影市场乃至整个电影产业的公信力,却在层层缺失。
票房惹争议
据央视新闻频道报道称,2015年8月28号,在《捉妖记》公开放映43天之后,制片方宣布开始公益放映活动,即买自己公司旗下29家影城的电影票,为特定人群免费放映《捉妖记》。其中,14家影院的放映情况被网友提出质疑,也有可能存在自己买票房的“虚假场”。根据片方最终的公告:《捉妖记》的内地票房(24.2859亿元)以203万的优势超过《速度与激情7》(24.2656亿元),其中,公益场次放映票房总额是4042万。而片方将公益场次也计入票房,以期获得票房冠军,很多网友认为赢得并不光彩。
此外央视还揭露,《捉妖记》就在上映尾声先后采用了3种“注水”手法,陷入“票房造假”泥潭。这3种手段依次为买包场票,造成每场上座率100%的虚假繁荣;排“幽灵”场,在零点至清晨6点时段内大量排片;花样包场,在正常营运时段,片方提前买下影厅里部分不受欢迎的位子,以冲高票房。
造假潜规则
对于网友的质疑,制片方给出的说法是,自己花了真金白银,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部影片,计入票房无可厚非。但这些场次真的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了吗?还是仅仅造成一个“票房火爆”的虚假现象,在给影院返利的同时令观众盲从,以便在后期获得更高的排片率呢?
新影联院线前副总经理高军透露,票房成绩,代表了有多少观众愿意为这部电影买单。可《捉妖记》的公益场、票房数据,却成了桌面上的数字游戏。“因为影片的出品、发行、参与公益放映的29家电影院,背后的投资方都是安乐电影公司。买自己旗下院线的票房,如果只按成本价计算,最少花费400万就能买到4000万的票房。”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副主任李东也承认,“买票房”和普通意义上的“包场”不一样,因为并没有真正的“观众”。“包场能提升上座率和首日票房,首日票房一好,第二天影院就会增加排片,一下子增加了几百场,自然利益也是水涨船高。”
电影局:将建“黑名单”
对于票房造假行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已于去年采取措施,公开发布了电影市场专项治理规定,并重申《电影院票务系统(软件)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表示对采用违规手段获取的票房,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系统及各票务平台将不予统计,并对已经计入平台的虚假票房数据予以剔除。
据了解,《叶问3》制片方、发行方、票务方、院线及影院已经依法依规进行了惩罚和处理,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姜涛表示,电影局将会拿出更严厉的措施,建立影院经理“黑名单制”,一旦数据造假,则不能再获录用;此外,在影厅安装摄像头,人数误差在2%之间,就会报警。
在姜涛看来,票房数据造假,让电影市场深受其害,影响投资人、政策制定者对市场的判断,已经阻碍到行业发展。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