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美国队长》系列的导演罗素兄弟、《蜘蛛侠》系列的导演山姆·雷米等多位好莱坞大咖陆续现身,他们或与中国电影人达成合作,或成立制片公司,都表达出了想来中国拍电影的愿望。在他们看来,好莱坞应该尽量融入中国电影业。“跟其他国家比起来,跟中国合拍一部电影最主要的不同在于——这里的市场更加有利可图。”《断背山》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的话,道出了中国对于好莱坞的最大吸引。
有了钱、有了人、有了技术,是不是就能拍出成功的电影?国际制片人李少伟说,他曾经要做一个中国人在外国的剧本,找了知名美国编剧来写,却令人很失望,因为他们写不好中国人的故事,后来找了一个中国编剧,“这让我发现,必须要找两方面的编剧来做,可以满足两国观众需求。”李少伟还透露了当年《卧虎藏龙》的轶事,“中国编剧是王蕙玲和蔡国荣,美国编剧是詹姆斯·沙姆斯,双方对剧本的观点不一样,一直吵架,李安就在中间做判断,最后那一稿是找了钟阿城来修改,钟阿城没有署名,润色了对白,让剧本最终变得很好。”
在“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英国制片人伊恩·史密斯称好莱坞是一个品牌,并不是实体。他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独特的位置上,完全可以建立一个中国式“好莱坞”,但若想成为另一个“好莱坞”,本国电影的全球化是必经之路。
曾与李安合作过《卧虎藏龙》等作品的美国制片人詹姆斯·沙姆斯认为中国电影人不是不成熟,只是讲故事的手法和好莱坞不同,他认为世界电影观众反而应该多了解中国电影语言,而方淦的观点是短期内不必一味迎合文化差异,“《老炮儿》《美人鱼》外国观众根本看不懂,但它们在中国又很卖座。现在需要关心的是独立创意电影怎么办?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其找到一个生存之地?”
驻京记者 鲁明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