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为鹿角邮筒叫屈的。
首先,拆除鹿角的理由并不充分。根据媒体报道,鹿角被拆,是因为其位于外滩风景区辖内。而根据《上海市外滩风景区综合管理暂行规定》,外滩风景区禁止多项损毁市政公共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的行为。其中就包括在建筑物、构筑物、雕塑等公共设施上涂写、刻划或者擅自悬挂、张贴宣传品。
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初衷是担心有人出于营利目的,在外滩风景区进行商业推广,比如张贴小广告等。但安装鹿角,并不是出于营利目的,而是上海邮政推广主题邮筒的第一步。
其次,鹿角邮筒是否有碍观瞻,影响了外滩整体风貌呢?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邮筒并没有因为安装了鹿角而变得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反倒是鹿角被拆除后,留下两块伤疤,有点煞风景。
以上是在说鹿角邮筒是否合法。若从是否合理的角度来看,对邮筒进行一定的改造,符合当下的文化需求。邮筒的功能性日渐淡化,反倒凸显出了它的文化内涵,改造得当的邮筒甚至会成为一张城市名片。比如日本东京的池袋地铁站附近,就有一个黄色的猫头鹰邮筒,是因为猫头鹰的日文发音和池袋的日文发音很像。
在上海,虹口区甜爱路上有著名的爱心邮筒,邮筒底座旁的地面上有一块由两颗爱心组成的蝴蝶金属板。而在松江泰晤士小镇里,出于整体风貌考虑,几乎所有邮筒都被刷成了黑色。如果参照外滩风景区的规定,这也有损毁公共设施之嫌,得连夜刷回绿色。
我想,之所以有一部分人无法认同鹿角邮筒,情绪中恐怕夹杂着对“90后”、“00后”粉丝文化的偏见,以及对当下一些流行文化深深的不认同感。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如果和邮筒合影的是第二天即将退役的科比·布莱恩特,前晚邮筒上装的是个篮球,就符合主流价值观了?既然是以明星效应激发民众对邮筒文化的关注,科比和鹿晗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至少,那些赶来与邮筒合影的“脑残粉”,连夜排队时秩序井然,还把人行道上的盲道给空了出来,不是挺可爱的么?
(相关报道见A19版·文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