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起来,上海芭蕾舞团的前身就是1966年由上海市舞蹈学校芭蕾科首届毕业生组成的《白毛女》剧组,那个扎着红头绳、在舞台上轻盈跳跃、旋转的“喜儿”;那个满头白发,因和大春哥重逢而喜极的白毛女,成为鲜活的印记,深植在几代观众的心坎里。
喜儿与白毛女原本是同一个人,但在舞剧中,她会随着故事的发展和年龄的推移,在性格、造型上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在上芭的芭蕾舞剧《白毛女》里,喜儿和白毛女通常由两名舞者扮演,喜儿的扮演者个头娇小、舞步灵动;而白毛女的扮演者则要高挑、纤瘦,技术过硬。相比较而言,“白毛女”的戏份更为吃重,是整部舞剧的灵魂所依。
50年里,有多少名舞蹈演员演过白毛女?老一代艺术家以石钟琴为代表,中生代的辛丽丽已然是全民皆知的舞蹈明星,新一代中的佼佼者范晓枫、周佳雯,成为这个角色深入人心的传承者。
老一辈石钟琴——
首演印象最深刻
1972年,风靡全国的芭蕾舞电影《白毛女》,让石钟琴这个名字被中国人在舌尖上嚼了又嚼。以至于其后的数十年内,石钟琴就是白毛女,白毛女就是石钟琴,她用足尖走进了观众的心里,成为中国第一代芭蕾巨星。
其实最开始,还是学生的石钟琴只是在芭蕾舞剧《白毛女》里跑跑龙套,直到后来,编舞设计了白毛女舞台形象的“四变”,石钟琴被选为四变中的一变,在舞台上单独出现了“一分钟多一点”。之后,独舞的机会慢慢增多。1969年,石钟琴第一次跳起了“白毛女”,这也是她所有演出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因为这一跳,成为她整个人生的转折点。
据石钟琴回忆,那时候《白毛女》剧组到乡下演出,屋顶上、树枝上、房檐下、泥地里,到处都是热情的观众;每次出国演出回来,观众们自发组成的欢迎队伍总是熙熙攘攘。那个时候的舞蹈演员也热情高涨,即便因为高密度的演出受了伤,也只是喷点消炎药,忍着疼痛上台接着演。
中生代辛丽丽——
加拿大演出最紧张
辛丽丽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演出,是在1989年3月,当年她26岁,随团出访加拿大,首次以女主角身份出演《白毛女》全剧。
这是一次特殊的演出,由有“东方邓波儿”之称的舞蹈名家胡蓉蓉担任艺术指导。为了贴合时代,胡蓉蓉删减了以往剧中的刀、枪、拳头,增补了红绸、腰鼓、手绢等民间舞素材,为整部舞剧降低了“火药味儿”,增加了人情味儿。
更为特殊的是,这次演出首次尝试将“喜儿”和“白毛女”融为一体,由一人饰演到底。“喜儿跑下场5分钟内赶快换一身白毛女的衣服,戴好假发,再上场就要跳出不同的状态,紧张得不得了。”辛丽丽回忆说:“但演完也很有成就感。”尤为令人感慨的是,在当时的3位主舞辛丽丽、汪齐凤和张利之后,也再没有其他“白毛女”的扮演者做过这样的尝试。
新生代周佳雯——
情怀在于原汁原味
昨日上场演出“白毛女”的舞者,是上芭如今新一代中的佼佼者周佳雯,前辈们对舞蹈艺术执着、质朴的热爱,严谨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令她在演绎“白毛女”时有着不小的压力。“作为后辈,我们应该用行动担起传承的责任,致敬经典。”
对于周佳雯来说,昨晚的演出是她舞蹈生涯里最为难忘的一次经历。此前,“白毛女”一直由上芭的主舞演员范晓枫担纲。“虽然我在这个角色的表演上有过一些积累,但今晚是我第一次参加有现场伴奏、现场合唱的全剧演出,相信会给我自己,也给观众们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而艺术的情怀却永远在于那一抔原汁原味的品咂。在创新的同时感怀真挚,在成长的过程里致敬经典,从这点上来说,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漫长征途才刚刚起步。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