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成长中的心灵
2013年,她在写第一本书信体散文集《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时,“并没有希望它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没想到,这本书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许多中小学校将它列入课外必读书,殷健灵也被媒体冠以“心灵知己”和“成长摆渡人”的名号。现在,她又完成了第二部《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将目光投向青春期更具普遍性的问题。
殷健灵偏爱成长题材,擅长以精微之笔探寻少年人隐秘曲折的心理世界,从幼童到青春少年都是她书写的对象,她所有作品中都隐藏着同一个内核:成长中的心灵。
殷健灵抓住了青春期特别突出的心理需求,以古老的书信体方式,像传递“小纸条”一样,与她的小读者们交换着私密的、信任的、亲近的倾诉。
在作品中代入自己
殷健灵从不否认将自己代入作品——从自我成长经验出发,作为“曾经的女孩”来讲述,这是她从写作之初就显现出来的优长。无论是“伊莲”还是“J”,都有着她自己的成长印记。
2012年的春天,殷健灵去贵州山区看望一位从未谋面的读者。这位读者从初中起就很喜欢她的书,长大后留在一座大山里当特岗老师。学校在一个悬崖下,只有两个老师,混班教学三四十个学生。这次探访使殷健灵得到了洗礼和升华,回来后就有了《甜心小米》后面的系列,该系列出版至今已热销百万册。
将自己有过的挣扎,经历的碰撞写成书,她将之称为“捧着心在写作”。
洞彻世事保有纯真
儿童文学相比一般文学有着特别的要求:它反映一切主题,却以清浅笔法;即便写苦难,依然可以泪中带笑。这样一种近乎哲学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却是精辟浅白的道理,晶莹剔透的童真,以及不落俗套的故事。而书写这些故事的人,必定看透了人生的真相,却依然表达着对世界的喜欢,殷健灵说。
“面对复杂,心怀欢喜;洞彻世事,保有纯真。”殷健灵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好儿童文学。她喜欢罗尔德达尔的笑中含泪的《女巫》,喜欢米切尔·恩德的哲思,喜欢美国当代童书作家凯特·迪卡米洛的天才的想象力和对人生的洞悉。
在她心里,这些人是优秀的儿童作家,而对于读者而言,她也属于这有着“特殊质地”的其中一个。
实习生 赵冰操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