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面对着列强的侵略
当最初琦善对英屈服时,广东民谣是“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等到平英团起义、社学成立以后,广东民谣改为“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人民知道了自己的力量,能使官所怕的人害怕,这样清朝政府的纸老虎被戳穿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威权动摇了。特别是广东、浙江两次大出兵,都经过长时间的布置,并由皇侄弈山、弈经亲自出马,应该可以一战,而事实上见敌即溃,有如儿戏一样;清朝统治者的武力不过如此,人民怎会不轻视它。所有这些,就是促进人民反清武装斗争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在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朝政府被迫付出赔款银二千一百万元,在四年内分期付清;这笔赔款先由官库垫付,再行强迫全国人民认捐;清朝政府甚至不得不动员全国官员加紧搜括人民私财,以满足英国侵略者的需求。同时战后鸦片贸易恢复,输入数量更增加,国内银荒现象更严重,银价涨到每两换制钱二千文以上。所有这些,都大大地加深了人民的痛苦,也就促进了人民反清武装斗争的发展。
据清朝政府官方记载,从1841年到1849年,全国各地人民起义和骚动事件共有一百一十次,1849年以后为数当更多,而到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元年)1月11日就爆发了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
1840-1842年(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中英战争以后,中国面对着英、法、美、俄列强的侵略。其中英国和沙俄是侵略中国的两大主角,英国从南方海岸向大陆进展,沙俄从北方大陆向海岸进展;至于法国和美国也从海上来,但因势力远不敌英国,只是追随英国对中国进行侵略。
就英国来说,经过中英战争,英国虽然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但还只限于东南沿海的五处口岸;广大的内地和北方沿海,依然保持着闭关状态。英国外交代表依然只能在各通商口岸与当地地方官员进行各项交涉,而不能到北京去见清朝皇帝。甚至连已开放通商的广州,也因人民激烈反英之故,英人一直未能进城。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战后鸦片贸易虽然恢复而且输入量更增加了,但是普通一般商品贸易并没有多大发展;除开非法输入的鸦片不计,中国依然是一个出超国,而且出超数额很大;这是最使英国感到失望的。英国为了扩大对中国商品贸易,急于要强迫清朝政府在长江沿岸和北方沿海多开几处通商口岸;同时为了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必须派公使驻在北京,以便与清朝政府直接进行交涉。
另一方面,沙俄在黑龙江地区积极伸张势力,也促使英国对中国发动进一步的侵略行动。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沙俄为了发展殖民事业,任穆拉维夫(Muravieff)为东部西伯利亚总督,专心经营远东。1849年,穆拉维夫航行过鄂霍次克海,到达堪察加半岛和库页岛等地,并探测黑龙江口。1850年尽占黑龙江下游中国领土,并在黑龙江口建筑海港,企图由此打开一条通往太平洋的出路。沙俄这样积极从陆上向东方发展,就更使得英国急于要强迫清朝政府开放中国北方沿海的某些口岸,来与沙俄对抗。
在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以后八年——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元年)1月,中国爆发了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太平天国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在突破清朝军队的拦击后,1852年4月开始大进军;先围攻桂林、长沙都不得手,就绕道攻占岳州,乘胜沿长江向下游攻进,一路占领武汉、九江、安庆、芜湖等城市,1853年3月进抵南京,4月定南京为太平天国国都。太平军从宣布起义起,只不过两年多的时间(实际进军还不到一年),就已经伸张势力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人数更从起义时的一万人扩充到一百万人以上。而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它就成为当时中国国内一个与清朝政府相对抗的新兴的、巩固的革命政权。
当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英、法、美列强看到革命势力的强大,表面上采取中立政策,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战;实际上帮助清朝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企图从清朝政府手里进一步夺取各种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