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卧江,山川巨变,三峡工程完工10周年,生态长江报道组从巫山县乘船沿着千年水道溯江而上,零距离观察三峡库区的生态变化。
峻岭险滩成湖泊旖旎
从巫山县码头登船,汽笛“呜”的一声后静静驶进屹立峡口的夔门。瞿塘峡口的江面上已无礁石阻流,宽阔而水流平缓。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这是巫山人都会背的唐诗,地处三峡景观的核心区,千年之后,却再也看不见“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巫峡仍然秀丽,原来的一些岸边支流小溪,甚至山涧也变成了大河,5000吨以上的大船在长江中平稳行驶,我们的客船刚超过一艘下水货船,马上又迎来一艘上水客轮。
川江沿岸城市依山而建,建筑鳞次栉比。船行过云阳长江大桥,遥望斜拉桥面上一根根斜拉钢索和桥墩塔,轮廓分明如两架竖琴。
如今三峡非昔日三峡,看不见过去的峻岭险滩,但见湖泊旖旎。
过川江不再是鬼门关
根据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的公开信息,三峡工程蓄水后,极大改善了川江的通航条件,库区干线航道尺度明显增大,重庆朝天门至湖北宜昌航道维护水深从2.9米提高到3.5-4.5米,航行船舶吨位从1000吨级提高到3000-5000吨级。
巫山江畔,仍然可以看到一两座信号台,但已是游客合影的景点,失去了长江红绿灯的作用,“三峡库区蓄水后,航行状况大大改善,川江两岸密集的信号台已经不多见了”,有着30多年航行经验的“老船长”冯仁国介绍。他刚入行时,是听着长江枯水期纤夫们高亢的号子声走近船舱的,“搁浅、触礁、翻船都遇见过,那时,过川江,就是过鬼门关。”
时不时一个小山包延伸江中,形成半岛,草木青翠茂密;或者靠近岸边的江中凸现一个小岛,显然这都是三峡库区蓄水后的新景观。
水库削落区亟待治理
船行江上看两岸青山,会发现一条高度约30米的色差带,这是三峡工程留给三峡的印记。三峡工程运行后,由于冬季蓄水和夏季防洪的需要,三峡库区水位在175米和145米之间发生周期性变化。而由此产生的30米高度差、面积达300余平方公里的削落区,由于沿线城镇众多,人口密集,成为世界上治理难度最大的水库削落区。
要治理三峡库区削落区,选择适宜栽种的植物成为关键。
在三峡库区,从秭归到巫山直到万州,你随处都能在长江边发现成片的脐橙林,4月正值采摘季,橙黄橘绿满三峡成为一道新景观。
除了政府大力支持脐橙种植之外,重在三峡水库170-175米水位高程削落带,开展饲料桑耐淹性和种植管护技术试验研究。通过种植桑树生态修复削落带和库岸。经过数年植树造林,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已达49%,基本实现长江两岸绿化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