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长江索道过江,短短1166米,却是认识重庆最好的方式,6300公里滚滚长江,这是唯一的“水上公交”,有“万里长江第一空中走廊”之称,让这座城与这条河格外紧密。而乘坐索道过江,也成为观察长江生态的最佳视角。
修复长江生态,归根结底,是要重塑人与水的亲密关系。
过去 楼变高 水变浊
王鹏今年30岁,是重庆长江索道的一名值班班长,他出生的1986年,索道开建,一年半后投入运行。
长江索道建成运行的30年,是重庆发展最快的30年,也是长江污染最严重的30年。
1986年前,重庆人的印象里,主城区仅有石板坡一座长江大桥,连接南岸、渝中、江北的交通工具主要还是靠过江轮渡。但因重庆是雾都,每到冬季常因大雾封航,短短2公里,坐车过桥需要一个多小时。“所以你可以想象,长江索道建成时重庆人有多高兴。”58岁的赵勇每天乘坐长江索道上下班,外地有朋友到重庆,他都会带着他们坐索道过江,“这是我们重庆的骄傲”。
长江索道刚运行时,两岸都是低矮的老房子,随后索道看着重庆满满“长高”,特别是过去10年,重庆“天际线”的高度屡屡被刷新,200米以上高楼数量仅次于上海、深圳、广州,其中很多都在长江边。
长江两岸建设如火如荼,重庆人与长江却因为不断加深的水污染而不再亲密,“我们都是夏天泡着长江和嘉陵江江水长大的,但我5岁的小外孙,一次都没让他碰过长江水。”赵勇说。
过去10多年,重庆长江污染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工厂、轮船直接向长江排污,2009年朝天门水域冒黑水,引发重庆全城恐慌。
现在 重环保 修索道
1997年重庆直辖后,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加大,一座座跨江大桥拔地而起。与此同时,人们选择出行的方式也在悄然转变,汽车、轻轨加快着城市节奏,过江索道渐渐淡出忙碌的生活。
2011年,嘉陵江索道结束了它长达29年的历史使命,留下的长江索道也成为以观光旅游为主的“观光索道”,成为山城“空中”的一道风景线。它在见证山城交通发展变化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受到众多影视导演的青睐,出现在《周渔的火车》《日照重庆》《疯狂的石头》等影片里。
目前,重庆正计划复建嘉陵江索道,除了唤回那段尘封不久的记忆,更为了呼吁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绿色出行。
根据最新统计,重庆市区目前共有11座长江大桥。在长江索道周围,就有一左一右两座长江大桥,右面是2014年建成通车使用只有2年的东水门长江大桥,全长1000米。
未来 水更清 山更绿
春日的重庆长江上,大小船只来来往往,正是一派繁忙景象。
重庆的长江水质正在改善,重庆政府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年,长江重庆段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以上,基本可以达到生活饮用水源标准。“做好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经成为重庆的共识。
站在索道的车厢里俯瞰长江,江水虽然浑浊江面上却基本已看不到垃圾,重庆沿江各区县持续加大对清漂队伍实施财政投入,并且已经看到了积极的效果,“过去垃圾最多的时候,长江大桥的桥墩附近垃圾能有一米多厚。”赵勇说。
今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未来的山城,有望水更清、山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