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聆听着冯满天弹奏阮弦,石大宇有些迷醉。
近日,“清庭”品牌创始人、设计师石大宇带着“椅满空”来到上海,在“eth0s凝具”巨匠买手店举办了“无畏四叟”作品发布会。在他看来,这种类似月琴的民族乐器、当年竹林七贤之一阮咸的爱物,其音色之美妙,大概只有东方人能够更好领悟。而演奏家摆弄乐器时的飒飒英姿,也让他瞬间迸发了设计的灵感。
和“椅满空”一同亮相的,还有“清庭”的全竹制、榫卯精工“椅优弦”、大漆版圈椅“椅刚柔”、以及在德国斩获设计奖项的“椅逍遥”沙发等25件作品。当晚发布会现场,国内一线设计师集结。用设计师陈大瑞的话来说,“这是一次学习东方美学设计标杆的绝好机会,没有设计师愿意轻易错过。”
东方美学,近年来有些路人皆知的味道。从一味照抄西方的新古典主义、包豪斯设计流派,到向日本“空寂”设计理念邯郸学步式的学习取经,“文人家居”、“新中式”雏形初显,中国的原创设计师们在筚路蓝缕之中,试图摸索一套有别于西方设计的审美规则,以此建构中国当代的设计语言。
这场摸索就像是一场群体的实验,设计师们群策群力。风起东方,美学之兴,这场实验终于有了阶段性的成果。
不止要解决问题
石大宇为冯满天的阮弦全球巡演量身定制了一把名为“椅满空”的竹椅。不光是以竹代木的材质和特殊的揉捻工艺带有浓厚的东方特色,整张椅子无论是形还是神,甚至连每个毛孔都充盈着东方韵味。按照石大宇的解释,椅背侧弯与微抱之势,蕴意东方人追求内功抱空的意境。这种形与意结合,所形成的“气”,让此演奏椅化身“托乘叙琴者精气之所”。“精气上浮,神举而远游,演奏家端坐此椅,虚一而静,更能专注地弹奏音乐。”
“设计师不是艺术家,他们的设计是要解决具体问题。”在西方的设计体系中,解决问题是设计的第一要义。在历经数十年的归纳、完善总结之后,包括红点奖、IF奖等一众西方奖项已经树立了一条完备的设计评价体系。“评价的标准包括功能(function)、吸引力(seduction)、实用性(usability)、责任感(responsibility)等几个维度。”红点奖主席彼得·扎克(Peter Zec)坦言,虽然各种奖项对每个维度的偏重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
西方设计奖项看似面面俱到,考虑周详,实际上,不少国内设计师都认为,它们的标准不足以评价所有的中国设计。“我不知道西方的评委会如何理解大巧若愚、藏拙于巧,空灵、天人合一,这些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设计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已经拿到多个国际设计大奖的丁伟认为,造型结合功能、以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西方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的造物方式的思维,在出发点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东方设计很多都在于悟,比如筷子。”作为一种造型、结构都极为简单的中国原创设计,没有人能为筷子写一个详细的使用教程,看说明就能使用筷子的事情也极少发生,会了就是会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筷子却四两拨千斤地解决了很多问题。“重新审视中国设计智慧,就会发现这些令人动容的细节。”
和丁伟看法抱有类似观点的设计师不在少数。“西方设计师的理念瓶颈是以物论物,拘泥于物体本身的造型、功能和结构,这也导致了西方设计过剩的局面。”曾经在巴黎工作的设计师赖亚楠,在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和比较之中也看出了门道。翻看明代屠隆的《考槃馀事》、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她在字里行间的描述中发现,古代文人雅士的家具、居室,不但功能与审美一致,也讲究空间的层次感,营造出移步异景的延伸感,在装饰细节上更崇尚自然情趣,富于变化,质朴中隐含精致、典雅,和他们的精神追求十分契合。“无论是家具还是空间,其设计的发端都不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是在经验、审美和意境的指引进行的,所以功能和造型的结合是自然而然的事。”
实际上,即使在临摹西方设计,根基深厚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也从未停止过对国内原创设计师的影响。东方设计有其自身的优势,不利用这些优势,而只靠学习和模仿来建立中国设计语言,岂不是事倍功半?当一大批设计师像开始反思自己的设计之源,东方美学就此兴起。
“匠心”让基因延续
不止是石大宇,更多设计师已经用他们作品为东方美学做出定义。卢志荣名噪国际的“戏石屏风”就是其中的典型。屏风这种家居物件本身就是在“遮”与“不遮”之间玩味美感的东方物件。卢志荣用传统的制绡工艺与颇有摩登感的铜与木组成的精密构架嵌合。为了屏风上取材于齐白石画作的两只红色螃蟹生动传神,他苦心孤诣找来了6位针法娴熟的苏州绣娘,足足耗费了她们一个月的针指。
而着迷于“蜻蜓点水”般的诗意的杭州设计师陈耀光,则以他带来江南生活经验为背景,将船桨“叠变”成扇叶,悄然转换了“风”与“水”。在陈耀光的眼中,这两种元素是自然界最有生命力、最柔软、最温顺却可以自由穿行在最坚硬的环境中的力量。这种轻悄悄、顺应自然的设计方式,也是他所理解的中国古老传统精神的核心所在。而整个“叠变”作品所呈现出的“四两拨千斤”的轻巧堆叠效果则凝结了工艺师的辛劳付出。
简而言之,东方美学,蕴含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凝结着中国式的智慧,在继承和革新之间不断做着取舍和平衡,今后会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审美趣味的指导。换句话说,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东方美学,并非建立在设计的空中楼阁上,而是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纵观全球,不同文化培育出不同的设计美学。比如,德国和瑞士崇尚精工美学,北欧设计则尊崇简约内敛,意大利则擅长浪漫手工艺,美国的独特创新文化孕育出了苹果这样的前卫设计。受制于自然资源的日本设计师,总是在缝隙之间寻求突破,注重细节,更主张节制,所以才有了原研哉和他的无印良品。而石大宇等设计师则认为,东方美学的精髓不只在于古老的哲学智慧,更在于精工细致、慢工出细活,和一切差不多小姐和先生针锋相对的“匠心”。
无论是辛苦耗费针指的苏州绣娘,还是让“叠变”看上去举重若轻的建造师,亦或者是为石大宇的竹椅反复揉捻竹条,直至它们产生足够韧劲的工艺师,东方式的美都通过这些人的手传递给了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