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港味”走向“港派”《南海十三郎》在路上
臧保云
  ◆臧保云

  《南海十三郎》像剧里那盅名冠一时的“太史蛇羹”,熬炖二十年后,重新出炉又博得满堂彩。此盛况并非难以预料:杜国威事无巨细的文本、谢君豪独当一面的演技、江誉镠跌宕起伏的人生,再加上老戏复排原本积攒的盛名,造就了此次演出的“未演先热”。原汁原味的粤语演出和港式幽默,一时使人恍然,仿若泡在粤地的某个老戏园子,听说书人敲着锣鼓点,将一个粤曲名编剧的一生娓娓道来。

  《南海》一剧取材于粤剧编剧江誉镠的如戏人生:从出身名门的少年,到红遍省港澳的知名编剧,再到潦倒后半生、冻死街头的癫汉。在时空受限的舞台上,讲完曲折一生并非易事,好在主人公原系戏行中人,创作者便行题材之便利,借鉴戏曲,处理繁复的时空关系,以求节奏之顺畅。说书加演绎,是该剧的基本叙事风格,说书部分成为流转时空的重要手段。情痴十三郎不舍Lily,要去上海寻她,话音刚落,便被演员们的轮番交待取而代之:1932年,太史公已经由香港搬返去广州住……再启光,场景已由香港转至广州,十三郎流浪上海的两年被一笔带过,既精简了叙事,亦增添了人物的神秘色彩。舞台上以众人数白榄的传统戏曲样式,念白被省略的剧情,透视人物内心,串联起被强调的人生片断,承继了传统戏曲在布局上的妙处。

  多变的场景对舞美是个考验。为配合该剧的讲述模式,导演索性以投影交待场景,并选择一桌二椅式的极简舞台,以方便场景铺排。于是舞台上可以是十二房姨太太齐聚的热闹太史公府,也可以是一个人遣情伤怀的江边;可以表现大后方劳军时激烈的戏台对阵,也可以写尽十三郎落魄街头的冷寂怅惘。导演运用“空舞台”的概念,更多来自于传统戏曲的影响,却因成功规避写实主义舞台的时空局限,而接通了追求自由叙事的现代剧场美学。

  然而这毕竟不是戏曲。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之所以成立,很大程度上得自于表演的高度虚拟,留白舞台是为表演留出空间,观众通过表演来想象和建构现实场景。《南海》的故事主体终究要靠写实主义表演来支撑,粤曲仅仅是内容和题材,所以插科打诨也好,凄清唱段也罢,只构成点缀。那么,偏重写实的话剧演绎,如何同一个借鉴戏曲的写意舞台完美结合?导演高志森提到,演出“需要观众投入想象”,激发想象是为营造意境,而这出戏无论题材还是篇幅,都属大戏规格,写实表演搭配极简舞台,不利于实现“想象”,更容易造成意象的失落,那么意境何来?因此,故事饱满,节奏流畅,讲述方式也蛮巧妙,唯独舞台,在一味向戏曲靠拢的美学追求下,失于简单甚至简陋了。

  南海十三郎惨死街头,观众尚未从导演的处理中缓过劲来,便被最后一段数白榄拉回现实。香港剧界惯以“舞台剧”统称所有舞台上有故事情节的剧目,这是个宽泛的概念,容许更为丰富的表达。正因为此,舞台形态的灵动、手段的杂糅,歌舞性(无论源自传统粤曲还是西方音乐剧)于话剧中的渗透,在香港舞台上较为普遍,甚至成为商业戏剧吸引观众的法宝。这是符合消费时代娱乐精神的拿来主义,但为我所用的精神同时展示了香港本土文化的消融力。以笑闹冷眼爱恨,以谐谑解构悲欢,似乎暗合了“后现代”的精神特质,也成为辨识香港舞台艺术的标志性符码。

  “春天舞台”的商业制作,充分强调了《南海》一剧的地域性,使其成为“港味”话剧的代表之一。但在重传奇的故事及堆叠的香港符号带来的票房狂欢背后,也许作品有其未被开掘的别样真相。《南海》过于追求传奇性而太过潇洒地放过了人生耀眼的时刻,情节飞速奔跑。当南海十三郎经历过战争,从辉煌走向落魄,创作者若在转折点多作停留,应能看到时局变幻、人情冷暖,从而探知人生况味、人性幽微,哪怕无丝竹无身段,依然会引发唏嘘感喟,这恰是展现现代舞台魅力的时刻。随着年轻一代编剧的长成,当下的香港话剧作品愈发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高压,从而追求深度真实和普世价值。因而,从表层铺叙走向纵深挖掘,探索恰当的舞台叙事形态,也许是“春天舞台”和杜sir在温情叙事和商业考量之余应该思考的方向。

  制作人高志森先生在谢幕时说:请大家支持所有香港过来的戏剧。香港戏剧人的本土情结和建构本土话剧的努力令人感佩。一个派别的形成,除了一批更为精进的剧本外,还需有成熟而辨识度较强的表演风格和与之配套的舞台样貌。“港派”风格的形成及成熟尚需时日,而作为有本土自觉的香港戏剧招牌,《南海十三郎》毕竟还在路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家装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个人理财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C04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8版:艺术专版
从“港味”走向“港派”《南海十三郎》在路上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剧场不能丢失文学的“魂”
论网红“轻文体”的实践意义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C07从“港味”走向“港派”《南海十三郎》在路上 2016-04-30 2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