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申请项目 自做财务 招生面试~~~
申请项目 自做财务 招生面试~~~
申请项目 自做财务 招生面试~~~
申请项目 自做财务 招生面试~~~
申请项目 自做财务 招生面试~~~
申请项目 自做财务 招生面试~~~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申请项目 自做财务 招生面试
“海归”渴望静心做科研
马亚宁
  本报讯 (记者 马亚宁)海归科学家回国,渴望静静搞科研。前天下午,2016年度第四次“科学家月度座谈会”举办“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专场,来自各领域的“浦江人才”不约而同提到,海外学成归国后,潜心搞科研的时间较在国外时大打折扣。

  2005年上海市科委推出“浦江人才计划”,支持出国留学归来的科技人才,到目前已累计支持了2800余位专家。海归人员为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水土不服”。“最让人难适应的是,很难静心搞科研了。”同济大学汤奇荣教授2014年回国后,不仅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还在学校开设了2门大课。每天的工作也十分忙碌,写论文、申请项目、招生面试、上课备课、做财务……但用于科研方面的时间却不多。“在国内,让自己内心平静地做科研太难了。”

  “在国外时,自己只要做饭和做科研,回国后,忙得都没时间做饭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梅天胜回国后,每天忙得团团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可就是没有很多时间搞科研,“泡在实验室的时间,只有国外时的三分之一。”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在科研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胡苹也面临同样的困惑。做干细胞研究的她,现在要写项目规划书,向专家做介绍,给风投做讲解,一人分饰多个角色。除了科学家之外,还得随时变身律师、会计师、预算师、投资分析师……回国后,不知不觉中自己成了“全能选手”。可是她内心真正的渴望是:科学家要回归科研,而不是什么都管。

  科学家不是“全能型选手”,静心科研就得有充足的时间泡在实验室里,而不是被各种行政事务,成果转化等琐事拖住,无暇分身。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教授任和建议,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应搭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科技服务者平台。

  科学家们觉得,需要面对各种与科研无关的事项时,如申报项目的政策咨询、项目经费财务管理、成果转化的投资接洽等等,都可以在这个服务平台上找到专业的科技服务者,帮助科学家“分身”——剥离掉各种非科学研究的角色扮演,回归一个科学家本色,安安心心做科研。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新民资讯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家装专版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家装专版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个人理财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C04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8版:艺术专版
精细扫描百年来3万多张天文底片
享受飞行感受
“海归”渴望静心做科研
打通“围墙”进小区
为住户提供更多延伸服务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系)成立六十周年公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5“海归”渴望静心做科研 2016-04-30 2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