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海市科委推出“浦江人才计划”,支持出国留学归来的科技人才,到目前已累计支持了2800余位专家。海归人员为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水土不服”。“最让人难适应的是,很难静心搞科研了。”同济大学汤奇荣教授2014年回国后,不仅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还在学校开设了2门大课。每天的工作也十分忙碌,写论文、申请项目、招生面试、上课备课、做财务……但用于科研方面的时间却不多。“在国内,让自己内心平静地做科研太难了。”
“在国外时,自己只要做饭和做科研,回国后,忙得都没时间做饭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梅天胜回国后,每天忙得团团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可就是没有很多时间搞科研,“泡在实验室的时间,只有国外时的三分之一。”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在科研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胡苹也面临同样的困惑。做干细胞研究的她,现在要写项目规划书,向专家做介绍,给风投做讲解,一人分饰多个角色。除了科学家之外,还得随时变身律师、会计师、预算师、投资分析师……回国后,不知不觉中自己成了“全能选手”。可是她内心真正的渴望是:科学家要回归科研,而不是什么都管。
科学家不是“全能型选手”,静心科研就得有充足的时间泡在实验室里,而不是被各种行政事务,成果转化等琐事拖住,无暇分身。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教授任和建议,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应搭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科技服务者平台。
科学家们觉得,需要面对各种与科研无关的事项时,如申报项目的政策咨询、项目经费财务管理、成果转化的投资接洽等等,都可以在这个服务平台上找到专业的科技服务者,帮助科学家“分身”——剥离掉各种非科学研究的角色扮演,回归一个科学家本色,安安心心做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