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隔离 更好保护
每逢节假日,位于圆明园遗址公园西洋楼片区的标志性景观“大水法”都会迎来大量游客,游客行走在遗址的土路上,踩踏着散落的古旧砖石。经年累月,遗址中一些石块已被磨得发亮,失去原有棱角。
现在,“大水法”、“观水法”周围已设置防护栏,大部分区域架起了木栈道,高度距离原土路约50厘米,防护栏和木栈道让游客和遗址保持“适当距离”。木栈道中间,还设置了一些镂空钢网,游客可透过钢网观赏。
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王猛介绍,修栈道是常见的文物保护措施之一。“以前游人直接踩在遗址的石构件上,不利于文物保护。”此次西洋楼片区游线调整工程,面积涉及5769.8平方米,覆盖了6个遗址区,即谐奇趣遗址区、迷宫前遗址区、方外观-五竹亭遗址区、海晏堂遗址区、大水法遗址区、线法山-方河遗址区。“通过隔离围护设施、调整参观游线、出入口管理等措施,一定程度隔离了文物本体与游客的距离,不仅避免游客踩踏遗迹,而且也可以合理控制景区游客量。”
施工过程 小心翼翼
修栈道使得地面的砖石遗址“不见天日”,会否破坏遗址景观?王猛解释说,木栈道铺设工程以保护遗址为第一原则。不管是叠石或夯土,这些地上遗存都是圆明园的宝贝。施工时严禁下挖遗址,为了防止支撑木栈道的立柱再次损坏石构件,施工时所用到的钢构件立柱基础下都垫了3厘米至6厘米厚的橡胶片。
据介绍,施工人员在铺设时,有时会遇到石构件与木栈道线路“相撞”的情况,就需要先由公园工程科、文物科、考古科、监理以及施工单位现场办公,共同讨论制定方案,并统计石构件数量。然后把石构件编号、拍照留档,将石构件数量、现有位置、拟定移动位置做好统计表,上报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再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期间所有石构件上标记均使用滑石笔,严禁使用墨水笔,避免留下记号损坏石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