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不管怎么样,走市场还是一条必然的路,因为不是靠市场检验出来的戏,是留不下来的,其实还是闷在里面,你自己瞎玩,这样这个行业不会有发展的。”史依弘是现在京剧界极少数还把市场挂在嘴边,并付诸行动的几个京剧演员之一,让她无奈的是这个观念很难得到业内认同,哪怕更年轻的一辈。“他们会直接告诉你:姐姐,市场不是绝对的。他们认为上座的好坏、票房的好坏不是决定你的前景的。”
市场对于京剧界来讲这些年一直是个有些尴尬的词。表面上,没有什么院团会否认市场的重要性,但实际上,真正把“市场”这个因素放在重要位置的演员和剧团实在少得可怜。
而造成这一尴尬的有多方面的因素,市场难走是其中一个主要素因。如今京剧演出市场,真正能完全依靠卖票来赚钱的演出所占比例实在太少。原逸夫舞台经理钱女士表示,比如说接一个一线演员领衔的一流京剧院团演出,现在的剧场几乎都没有能力完全靠票房回本,“京剧票价卖不高,因为主流观众消费能力比较低。观众也不多,虽然这些年大家都很努力,但观众并没有明显增加。但演出成本却越来越来高,我们找不到一个平衡点。现在接一个一流的团,就要有资助,不然票价要飞到天上去了。”
钱女士表示,的确经常会有一些老观众抱怨剧场不邀请一线的名角前来演出,但剧场方面实在无能为力。
除了客观上市场难走之外,“被养惯了”以及对演员和院团的评价体系中市场所占份额太少甚至不占份额也是京剧演员,特别是一线的京剧演员缺少走市场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位圈内人士直言,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对于京剧演员来讲,卖不卖座真的不是一件要紧的事儿。评职称、评奖项,基本都没有票房、上座率什么事儿。有了职称、拿了奖项,名利双收。除了少数几个“爱折腾的”,还有谁还愿意辛辛苦苦去走市场?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