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微博里说到的“行距”,指的,是《收获》杂志与“赞赏”IP平台共同开发的写作出版社区“行距”APP。这个APP正式上线后,文学创作者可以通过它向以《收获》杂志编辑部为核心力量的国内一流编辑投稿。
“《收获》杂志一直是容纳华语文学原创作品最好的平台,我们跨出历史性的一步,热情拥抱新媒体,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整合华语文学圈,提升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传播力以及IP价值。”《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如是说。
提供更多机会
点开“行距”,有三句话:随时记录,灵感同步;专业辅导,直连出版;你写书,我们读懂你。这三句话,正是普通文学创作者最需要的三种支援。
传统纸刊版面有限,编辑部不得不放弃了很多好作品。现在,《收获》的野心,是把“行距”打造成一个储备原创作品的园林,作品达到了一定水准,就会被纳入其中,“行距”负责分类、帮助修改、推荐出版,“只要能够跟我们这个平台签约,出版社、纸质媒体都可以到这个园林来选稿。这样,可以让更多年轻人的才华让更多的人看到。”
事实上,据程永新透露,杂志社已经通过“行距”,征集到了一部好作品,准备发表在下一期的《收获》本刊上。“这篇作品来自于一个非常陌生的写作者的名字,但这篇作品在‘行距’上提交给我们后,引起了编审们的热烈讨论。我感觉,从某种角度讲,这不是一个非常娴熟的写作者,但她的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本身的冲击力与没有套路的清新之风,使我决定要把它推出来。这件事本身说明我们这种尝试和探索是有意义的。希望‘行距’这扇门里涌进更多的好作者。”
可与编辑交流
不过,程永新上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斩钉截铁地说,“行距”,绝不仅仅是一个投稿信箱。“行距”有审核的机制,只要作品达到一定的水准,写作者们就可以实现心愿:与自己仰慕的文学编辑交流,开拓视野,更早领会优秀文学写作的经验。程永新说,杂志社多年来的确碰到很多好苗子,但也无暇顾及,有了这个平台,这些好苗子可以得到定点的培养和交流,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线上写作教育。
记者登录“行距”后发现,《收获》的资深编辑们,都已入驻该社区,加入该社区的,还有一些国内出版社的编辑。“我觉得作者永远需要编辑来提供外部观点,只是好编辑的缺位才让作者产生我怎么写都对的幻觉。”青年科幻作家陈楸帆的说法,正好佐证“行距”此举的重要性。
打造剧本工厂
张艺谋曾和《收获》签过协议,获得杂志的“首看权”。每期杂志的清样出来后,邮寄一份给他,那时候,杂志还没有上市,所以他就有时间决定哪篇作品是他想要签下来的。后来,很多影视机构和姜文等导演的文学团队都订阅了《收获》。这不是什么秘密,粗略数一下,《收获》上的文学作品拍成影视作品的,应该有上百部,去年口碑上佳的电影《烈日灼心》正是根据《收获》发表的长篇小说《太阳黑子》改编的。
但此前,《收获》编辑部完全是义务劳动,也仅限于牵线搭桥,而这一次,程永新说,“行距”APP将在提供给写作者更多展现舞台的思路下,从投稿平台、作品集成再延伸出去,成为剧本工厂。在这个平台上会进驻合作方,把合适的原创作品筛选出来,直接转化为影视版权。“赞赏”IP平台CEO陈序也表示,双方将进行优质原创文学IP开发合作,建设影视剧本工厂和新人比赛。
“行距”除了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的投稿方式,但更根本的是这种改变延伸出、拓展出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程永新说。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