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有最后
杨晓晖
  杨晓晖

  一

  新闻界同行推荐一位作者的文章,是悼念原静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李长风的稿子,文章有三千多字。作者与李书记共事过,所叙事件与感情真切动人,文章删短后登了,这就是刊发于4月24日夜光杯的《最后一堂课》。当晚,未曾谋面的作者瞿熙转发了她的同事们读了文章后的诸条短信:“看完了。字里行间散发着对李书记浓浓的怀念,没有煽情,但令人动容。”“他是一位好干部、好领导、好兄长,光明磊落、无私无欲,可惜,天妒英才,我们永远怀念他!”“写得真好!文章首尾呼应,通过四件小事把人物特点都刻画出来了。刘师傅很有心呀,否则家没有新民晚报还看不到呢。(刘短信上有报纸所登文章的照片——编者注)”“感受过书记平易近人的为人处事,百姓口中两个字:好人!”“永远的榜样,一本厚重的书,一个大写的人。才华横溢,人品贵重!”

  显然,瞿熙是一个热情的人;显然,李书记有着众口一致的好评。阅读这些短信,既感慨现代技术对信息的传播能够这样迅捷;又为传媒起的作用而感到快慰。这一个晚上,这一群人,因为读到了有关他们敬爱的书记的文字而激动。“怀念一个共同的人”——现代生活最珍贵的精神生活之一。

  因为这些感人的短信,我打开了之前瞿熙发的“送别李书记”的视频。一来忙碌没顾上看,二来我也不认识李书记。呈现眼前的是一位戴着眼镜的气质儒雅的中年男性的工作照与生活照。一张,一张,我突然理解了瞿熙他们对于自己英年早逝的老领导的感情。照片上的李书记知识分子的装束,衣着雅洁,色彩和谐,工作投入,热爱自然——一个懂得美、对自己有要求的人!

  然后,我忽然后悔当初因限于篇幅,删掉了原文中不应该删掉的文字。李长风书记是一个学者专家型的领导,编著的《统计计量学》被评为大学教育的精品教材,擅长吟诗填词。“1997年,李长风作为优秀紧缺人才从上海财经大学统计系副主任的岗位引进至老静安工作,任区发改委副主任、统计局局长。当时区里流行的一句话是:‘没有李长风,数据乱哄哄’。当时的区长说:‘我这个区长要比其他区长幸福啊,因为我要的数据总是准确而完备’;人事局的同志也说,李长风真是神啊,他用数据模型进行的‘十一五’人才规划的人才总量与结构预测,5年后果然印证了,真是了不起!李长风提出了‘楼宇经济’的名词,为老静安‘双高’指标体系确立立下汗马功劳;还有他当年撰写的每月《静安区经济运行状况分析报告》,多年后仍然被后来者奉为学习的经典。”(瞿熙原文)

  “专家型领导”应该是文章的“魂”!人物所有的可贵,所有人们的痛惜,全在这里。

  如果说编辑也是一种遗憾的、未能达到完美的工作;那么,我们可以在后续的了解、反思中弥补、改进,编者、读者、作者之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沟通,我们的思想才有提升!

  在日益多元的社会中,只有在对一位逝去好人的追悼与不舍中,我们才能那么肯定地、那么齐心地发现我们所深深赞赏的、热爱的人的那些优秀品质。这就是《最后一堂课》此类文章的价值所在。我们怀念珍惜这些好人,是为了我们自己有力量也做好人。死亡是离别,也是我们通过悼念而有的自我救赎。

  二

  当我将这篇文章发给瞿熙看后,我与她之间微信间的交流在继续。5月6日晚,微信上有她的三条语音。她说,静安区文化局一位老同志因为出国了一阵,回国后看报纸,就看到了新民晚报上《最后一堂课》这篇文章,很震惊李书记去世了。他们在干部疗休养时共处过5天,李书记特别平易近人,特别有修养。她不知道他生病了,也没能去看看他,对他的离世很难过。“李书记不让说他生病的事,他帮助过的那些人,跟他工作有过接触的那些人,都不知道都很震惊。那么多人都说他好。”“他做了那么多年劳动局局长、人保局书记,但他的妻子工资只有二千多元,是在一个效益不好的单位,这么多年,他从来都没想过给她换个单位。他真的是一个无私而清廉的人啊。”

  对一个好人的悼念是没有最后的。对一个事件的追踪与表达也应该是没有最后的。在今天,对于传媒,可以说,事件的影响要超过美文的意义。美文也许是灵魂的滋养,但事件更是对灵魂的某种冲击。我再次打开“送别李书记”的视频,截屏念了原来匆匆掠过的放在视频最后的李长风写的一首诗:“生死阴阳门半开,无边思绪滚滚来。千般难舍千般舍,万般无奈叹无奈。幸有亲情支病骨,从来艰危仰兄台。九峰雾绕不归路,得晤双亲应勿哀。”要有怎样的对死亡的淡定超然,才能完成这遒劲的书法。李书记非名人,作为普通人身上的烁烁闪光,是他的同事们朋友们用心去发现的。当我们去发现去感动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得到了净化。人,是可以有这样一种更高尚的存在的。谢谢瞿熙,虽然我们至今未谋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民生速递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公告
   第A17版:公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专版
   第A26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旅游资讯
   第B23版:旅游资讯
   第B24版:旅游资讯
没有最后
莎翁故居
“一个人”的幸福与美好
忆壶
对自然家园的无限想象
人贵,茶不贵
新民晚报夜光杯A30没有最后 2016-05-17 2 2016年05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