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逝世400周年。他活了52岁, 人生虽不长,却活得够精彩。终于来到了英国中部斯特拉特福德小镇的莎翁故居。故居坐落于小镇的亨利街北侧,这是一座带阁楼的属于伊丽莎白时期的都铎式二层楼房。木结构的房屋框架、斜坡瓦顶、泥土原色的外墙、凸出墙外的窗户和门廓,使这座16世纪的老房子在周围装饰一新的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群烘托下显得极具历史文化个性和厚重感。
在蒙蒙细雨沐浴下,故居前用大石板块铺成的道路显得格外宁静和整洁,给人一种舒适和愉悦感。故居正门的门框顶端上镶嵌着的黄底色的钢笔徽标,显得格外耀眼。“徽标如此设计有什么含义?”出于好奇,我向地接导游发问。“这是根据当年伊丽莎白女王为表彰莎士比亚文学成就而奖励给莎翁的金笔造型所打造的标志,显示莎翁的荣耀和高贵。”他说。跨入故居参观时,首先见到的是介绍他生平的展览。这里除了图片和事迹介绍外,还能看到莎氏世系表和他当年创作的手迹,甚至辞世之前亲笔写就的遗书。从展览室到出生的房间,中间隔着一座花园,种植的花卉多是莎士比亚在作品中提到的,比如金银花等。
故居的楼上楼下有许多房间,他的父亲是制作皮手套的,在他父亲工作的地方陈列着许多皮件;厨房里有当年用过的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在二楼的卧室里陈列着莎士比亚儿时睡过的木制摇篮;一张老式的榆木书桌,当年莎士比亚曾在上边写过作业。5岁那年,莎士比亚进入了镇上文法学校的附属幼儿学校读书,7岁时又正式进人文法学校读书。14岁那年,由于父亲经济破产,家境转恶,他只得辍学在家,然而自强不息、聪明好学,以自己的勤奋创作造就了一个“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的不朽戏剧大师。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他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而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能极力调动观众的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
如今莎士比亚的亨利街,也因为冲着莎士比亚的盛名,每年迎来数以百万慕名而来的游客。亨利街两侧的书店、餐馆、酒吧和商店处处闪耀和展现着莎士比亚的文化元素,不管是什么商品,都印上了莎士比亚的头像和语录,就连巧克力和茶叶盒上也有莎翁的名字。可见莎士比亚在当地人民中所拥有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