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伯到家后,始终难解心中的这个“困惑”。为此,他专门请教了一位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的“老娘舅”。“老娘舅”认真听后,略微沉吟了一下道:这样看似迥然不同的结论,其实在于看问题的角度。角度不同,结论自然可以相差很大。许多情况下,“情绪化”更加容易以偏概全。就像一个人对路边的树木指指点点,如果是带着欣赏肯定的眼光,总是可以捕捉到各种优美的“图案”,由此营造出曼妙诗意的“风景”。要是事前就持有挑剔否定的心态,则容易把一些诸如树上有虫、树叶不美观之类的瑕疵无形中放大,甚至直接否定树木的本身价值。以此引申开来,对一个人的看法选取的角度不同,所下的结论也会不同。尤其是“情绪化”的情感流露,更可能使以偏概全有了生存的土壤。
听了“老娘舅”的一席话,原先还处在迷茫状态中的陈老伯豁然开朗。是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容易出现各种大大小小的偏差,甚至从此“一棍子把人打死”。以前,自己也基本上是个“情绪一族”,对看不惯的人,无论他的表现再好,因为自己内心早有成见,从来就没有觉得对方好,以致对对方的种种付出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此人工于心计。由于早早筑成了一道防范的篱笆,对一个人的看法就会“固化”,防范由此成了禁锢自己对别人进行正确评价的“枷锁”。
陈老伯渐渐感悟到,一个人的看法不能仅仅建立在个人喜好及僵化的思维上,甚至在以偏概全中自得其乐,而应当尽量跳出原有的框框,去正确地看待一个人。如果事先就定下调子,别人做好事都是有目的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没有好人了。事实并非如此,这已经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由此看来,“情绪化”容易以偏概全,会使老年人在有关好坏的评价中迷失自我,进而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怪圈中,这是应该时时予以警惕的。要是能够从不同甚至是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更接近于真实的状况。
心理因素,有时可以左右一个人的是非曲直判断。“情绪化”对许多老年人而言,可能多少会有之,也是一种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和个人心情的自然释放,某种情况下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味放纵,不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只以为自己看到的一切、自己的所思所想才是正确的,容不得别人的想法存在,失去的就不单单是一个令人惋惜的遗憾了。 邵天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