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所谓“异地养老”的模式甚嚣尘上。所谓“异地养老”,一般是指入住距离上海一小时左右车程的周边城市的养老机构的养老方式。卖力的推介、密集的宣传、几乎完美的自诩,着实吸引了一批老年人前往这类机构参观。异地养老模式真的如此值得老人选择吗?
笔者经确认发现,支持这种养老模式的声音整体只占少数,其理由几乎只有性价比高这一点。即在价格相对低廉的情况下这类机构配套设施和居住条件等较好。其实,这种比较优势相较上海市区的公办养老机构及市郊的养老机构并不明显。而相对于仅有的优势,该模式的短板和劣势却是更为显著的。
首先,很多老人家属之所以难以接受异地养老模式,主要是出于对医养结合的顾虑。上海等一线城市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这种医疗资源集聚效应上的质与量的优势不是假以时日即可被周边城市撼动和改变的。况且,即使是周边城市的本地居民,一旦罹患疑难杂症也会不辞辛劳地来上海就医。不仅如此,医疗费用的异地结算等手续层面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可以想见的。
其次,不论是养老体系、机制的建设,抑或养老服务的质量,乃至养老人力资源的配置,国内一线城市都远远领先于其他城市,遑论照料高度失能失智老人等养老服务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了。而上海更是在养老领域的理念与规划方面长期走在全国前列,离开上海前往外地养老机构养老的作法,虽不能说是舍本逐末,但至少也是有些弃大从小的。
再次,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叶落归根,几乎所有离开过所生长城市的人都体会过从外地回到本地那一刻心中所体会到的安心与喜悦。年老之后安养于家,尽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上海70岁以上的老人中的绝大部分一辈子从未有过与子女隔地而居的经验。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及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护条例也鼓励子女常回家探望老人。在隔地居住的情况下,即使交通再方便,如从上海市区出发,不论使用何种交通工具,到达老人所入住的周边城市的养老机构单程也至少需花费几小时的时间,这样的时间成本恰会成为子女探望老人乃至儿孙孝敬、照料老人的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机构养老,应以伴有的中度及以上身心功能障碍老人或高龄老人为主要入住对象。然而,参观上述设在上海周边城市的养老机构的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年龄介乎60-70周岁、身体十分健康的所谓低龄老年人。考虑到这一人群的身心功能几乎与中年乃至青年人无异,他们实际上几乎不需要如此提前进入养老机构。鉴于上海市区民办养老机构及市郊养老机构大都不足六成的入住率,一旦大量老人前往外地养老无疑是对上述资源的浪费。如果觉得孤独寂寞,就更不必离开本已拥有数百万老年人且老年人生活已非常丰富的上海了。虽然目前沪上设施、服务、居住条件相对较好的养老机构的收费都相对较高,但随着上海养老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这些瓶颈正被逐步突破。相信在不长的周期内,个人负担合理、服务及硬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将会覆盖到更多的普通家庭老人。
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养老说到底是事业不是产业。以通过包装、炒作各种看似新鲜实则虚假的养老模式为噱头,实则达到卖房子、赚快钱等目的的企业及个人应予以警惕。今天的所谓异地养老模式不过是几年前一度很火的候鸟式养老换了一身马甲而已。综观世界上的养老发达国家的先验,完善养老体系的主要立足点应该并且只能是老人所在的社区。
(作者为留日法学博士、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