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 就义不忘护青年
首集讲述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个忧国忧民、品格高尚的人,他影响了不少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在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毛泽东、张国焘、刘仁静、王尽美、邓恩铭等直接受教于他。像刘志丹、王一飞、李运昌、张仲勋等人,都是李大钊亲自选送到黄埔军校去学习的。
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表了著名演说《庶民的胜利》。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宣讲马克思主义,在众多聆听的人群中有青年毛泽东,这时他刚到北京不久,在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李大钊就是馆长。多年后,毛泽东在延安回忆:“当年是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对年轻人呕心沥血倾其所有。1927年4月,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后,他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没有屈服,就义前依然想到要保护青年。他在《狱中自述》写道:“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
瞿秋白 临刑唱响国际歌
瞿秋白先以记者身份赴莫斯科采访,随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当助教,讲授马克思主义和中文。他的学生中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等。
由于肺病,瞿秋白经常吐血,医生对他的诊断是顶多支撑两三年。卧病时,他仍然整天读书写作,甚至伏在枕头上写。在他仅有的36年生命旅途中,发表的文字就有五百万之巨,其中就有影响了许多革命者的译作《国际歌》,著名的“英特纳雄耐尔”就是他翻译的。瞿秋白在上海主编的《热血日报》,也是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危急之际,我党发动南昌起义,瞿秋白是决策者之一。“八七会议”后,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决定发动秋收起义。在白色恐怖中,年仅28岁的瞿秋白以柔弱书生之肩,担起全党重任,发出了武装斗争的吼声。
1935年,红军长征后瞿秋白被捕入狱。就义前,他对行刑者说:“我不能屈膝跪着死,我要坐着。”他用俄文从容地唱响了《国际歌》。
“向蔡同盟” 血色浪漫成传奇
在中国当年一批批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的热血青年中,产生了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王若飞、赵世炎、李维汉、李立三等革命先驱。其中,也诞生了蔡和森和向警予这对革命情侣。从上海到马赛35天中,他俩志同道合,爱情之花也由此绽放。1920年5月,在法国小城蒙达尼,向警予与蔡和森举行简朴婚礼,用实际行动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牢笼。结婚照上,他俩同捧一本《资本论》,自命“向蔡同盟”。向警予在写给父亲信中说:“警予与和森恋爱后,一切热情集中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倾向”。当时,蔡和森通宵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她当秘书,帮他抄写。同年8月,蔡和森致信毛泽东,最早提出要建“中国共产党”。
1921年冬,蔡和森、向警予一起到上海平民女校当老师。随后,又一同出席中共二大,成为我党历史上第一对中央委员夫妻。党中央第一份机关刊物《向导》在沪问世,蔡和森当主编,“振宇”就是他俩笔名,是湖南话“警予”谐音。
1928年因叛徒告密,向警予在汉口被捕。5月1日,33岁的她走向刑场高呼革命口号,令敌心惊胆寒,宪兵在她嘴里塞满碎石,用皮带封口,并残忍杀害。蔡和森十分悲痛,含泪写下《向警予同志传》:“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三年后,蔡和森也因叛徒出卖在广州遇难。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