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数众多
观众“蔓延”至露台
昨日的朗诵会现场,是个满架图书环伺、极具人文氛围的读书区域。活动提前在微信预告时,报名人数远远超出现场可以容纳的人数,加上周末钟书阁里原就有许多读书爱好者,本就不大的地方被市民占得满满当当。机智的市民提前一小时就占据有利位置,“反应稍慢”临到开始前才进入的观众就已排到后方露台。
最美朗诵
声音也是一种力量
记者发现,昨日携手来听朗诵会的组合,有大学恋人,有同窗闺蜜,最多的还是“大手牵小手”的亲子组合。东华附小的西西和她的小伙伴们应该算是最早一批抵达的,她们跟随爸爸妈妈前来,首度感知现场朗诵的魅力。西西妈妈一早预定了名额,她说:“像契诃夫《海鸥》这样的作品,我是不指望10岁的孩子能明白其中奥义,但最起码让她了解下契诃夫和他的作品,还有就是朗诵的力量。这次请到的剧雪和孙强,都是很有实力的舞台剧演员,他们的声音本身就是力量。”
当朗诵开始时,剧雪极具画面感的朗读和孙强富有磁性的嗓音回荡在千册图书间,时钟仿佛停摆,把一心举着相机想拍照的市民都“定格”了。
谈契诃夫
悲或喜,同一种表情
在被问及契诃夫作品当代意义时,剧雪坦言认识契诃夫有个过程:“契诃夫是表面波澜不惊,其实暗潮汹涌的,没有大喜大悲的戏剧冲突,只有最寻常的生活。这种藏在平淡生活表象下的澎湃需要时间历练和反复体味才能悟到。”
契诃夫作品总能让你笑着感知生命的悲凉,你说他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孙强的理解是:“悲喜本来就没有特别的界限,人在大悲或大喜时的表情都是一样的。”他现场举例:“就如同此时此刻,我们在台上谈着契诃夫的深刻,台下有管孩子的、前后走动的、送茶递水的,如果将视角转换过来,台下就是一台契诃夫。”
读书心得
阅读需服务于精神
可以说,昨天来参加朗诵活动的,都是对艺术、文学、戏剧有追求的人。在泛娱乐化当道的时代,要保留对读书的那份赤诚之心并不容易。剧雪在现场分享了两本对她影响深远的作品朱光潜的《谈美谈文学》《写给青年人的12封信》,她说:“朱光潜的这两本书写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它让我明白,即使时代在变化,文学的力量永不改变。”
而孙强在回答观众提问“共性时代,是坚持个性还是随波逐流”时,幽默答道:“英国都‘脱欧’了,你还要‘共性’多久呢?”在孙强看来,如今我们身边娱乐产品过剩,而服务于精神世界的内容太少。“充实精神,丰富生命,从读书开始”,孙强说:“读书不需要讨巧,真诚就够了!”
特约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