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记者赴浦东周浦旗杆村走访有近170年历史的顾家老宅~~~
记者赴浦东周浦旗杆村走访有近170年历史的顾家老宅~~~
记者赴浦东周浦旗杆村走访有近170年历史的顾家老宅~~~
记者赴浦东周浦旗杆村走访有近170年历史的顾家老宅~~~
     
2016年06月2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赴浦东周浦旗杆村走访有近170年历史的顾家老宅
保护“绞圈房子” 留住上海记忆
董纯蕾
■ 航拍顾家“绞圈房子” 蔡黄浩 许明 摄
■ 饱经沧桑的顾家“绞圈房子” 萧君玮 摄
  本报记者 董纯蕾

  浦东周浦,周祝公路旁,旗杆村村委会不远处。

  向当地人打听顾梦生家住哪儿,准保有人给你指路。一来,顾老先生是医生,以他名字命名的诊所开得有年头了,早些年还在帮人看诊;二则,他家是标准的上海“绞圈房子”,旧是旧了点,可里里外外还很完整——像这样的本地老房子,拆一幢少一幢了。这几天,常有上海老房子爱好者慕名而来,来顾家领略“绞圈房子”到底长啥样子。他们中的有识之士提议,就在此地筹设“上海绞圈房子博物馆”吧!

  比石库门年代更悠久、样式更地道的“绞圈房子”,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就此留住最后的倩影吗?

  建筑特色值得细品

  追根溯源,“绞圈房子”和石库门一样脱胎于我国传统的庭院式建筑——四合院。然而,从布局、形制到结构等,上海“绞圈房子”与北方四合院很是不同。比如,四合院的大门偏居一隅,而“绞圈房子”的大门(即“墙门”)必是开在中间的。也不同于石库门,“绞圈房子”有“墙门间”,“墙门间”两侧还有“次间”和“落叶”——可见,这种房子的第一进不仅仅是整幢房子的入口,不仅仅是一扇门或一堵墙,而是具有实际居住功能的。当年,婚丧嫁娶都需从墙门间入;如今,墙门间成了灵活的储物空间。

  “绞圈房子”以前后两进的为多。以五开间为例,第一进平列有五间房子,居中一间叫墙门间;墙门间左右各连着一间,都叫次间;次间两边又各连着一间,都叫落叶(又称梢间)。第二进略高于第一进,也是五间平列的房子,它们的名称,除了中间的叫客堂外,其余均同第一进。在前后落叶之间有竖向房子相连,便是厢房。前后两进中间则是庭心(即天井)。绞圈房子如是三进的,即在第二进后边又有五间一进房子,与第二进东西两边也有厢房连接。第三进房子的名称同第二进,只是第三进的客堂称后客堂,第二进的客堂称前客堂。

  除了“墙门间”,上海“绞圈房子”还有不少值得细品的建筑特色。比如,“深藏闺中”的“仪门头”。这开在天井里、只有房内的人才见得着的门,可以十分精美,也可以非常简洁,样式颇为丰富;不知是否建筑演化的过程中因地就简的缘故,有些“绞圈房子”索性没有“仪门头”。

  再比如,“绞圈房子”的骨架为全木榫卯衔接,真正是“檐牙高筑,勾心斗角”,抗风、抗震性能极佳。又如,外墙的壁脚外面铺设的竹枪篱,据说能起到防盗作用。还有,厨房的门是半截头的腰闼门……不少人认为,从年代、外形和结构等来看,石库门很可能是借鉴了“绞圈房子”。

  从外看,“绞圈房子”团团封闭,有人打趣地说,这若是不小心进了个外乡的偷儿,恐怕一时半会还真寻不到出去的路呢。实际上,其内部空间相当活络。墙门间、庭心、客堂都是公共活动空间,各家还有后花园,这其中不知记录和承载了多少家族记忆。

  几代同堂“大宅门”

  这群联名呼吁《请给上海本地老房子一席之地》的热心人中,有科学家、文化学者、建筑专家、收藏爱好者、古建筑爱好者。作者中有本报读者熟悉的“为蝴蝶瓦整理‘家谱图’的女科学家”冯国鄞(详见本报今年1月28日A11版报道),正是她去旗杆村寻访竹枪篱时,听当地人说起了尚有几幢健在的“绞圈房子”,于是一路摸到了平桥的顾家。“以前我也不知道‘绞圈房子’长啥样子,原来这么漂亮!”

  另两位联名写信人都是市作家协会会员——原《上海老年报》主编朱亚夫和上海地方志研究者褚半农,均在老祖宗传下来的绞圈房子里住了很久。朱先生家的“绞圈房子”在当年上海近郊的北沙港(即如今虹口曲阳地区),褚先生祖上的“绞圈房子”则位于西南的褚家塘(现莘庄地区),可惜,两家的“绞圈房子”都在上世纪80年代拆毁。

  “‘绞圈房子’可谓几代同堂的大宅门了,根据主人的经济实力和子孙多寡,两进和三进,三、五、七开间都有。”“能建造‘绞圈房子’的人家,相对总是人口较多的大户人家。每家的客堂,甚至都有各自的堂名。家族内部的重大活动,都需在客堂里举行。”“‘绞圈房子’虽是家族群居,却多公共空间,记得我儿时玩耍的游戏,既有市区石库门弄堂的海派情趣,也有近郊农村的特有野趣。”两位“过来人”对“绞圈房子”不仅充满回忆,还颇有研究。

  朱亚夫告诉记者,“绞圈房子”最盛时应在上海开埠前后,在市区和郊区都广有分布。据他介绍,《续修鹤沙沛国朱氏宗谱》记载,大约清乾隆七年(1742年),在浦东鹤沙朱家潭子建有绞圈老宅,这可能是现在所知的上海早期“绞圈房子”之一了。

  褚半农则说,从志书中可推测老宅上最早的“绞圈房子”建于清初。而今,浦西的“绞圈房子”拆光了,浦东剩下的也不多,分布很散,形制上稍嫌简陋。褚半农分析说,“绞圈房子”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以宗法制度为纽带。最先建造“绞圈房子”的是这一家族老祖宗,居住在一绞圈里的是嫡亲一家人,就是后代分家了,也还是同一个老祖宗的传人。这种特点的建筑物占地面积大而居住人口相对少;因是全木结构,日久容易朽烂;又由于家族后代人口增加,“绞圈房子”内部一再分隔,致使有的部分面貌全非。用地不经济、功能不甚符合现代城市要求又相对破旧的“绞圈房子”,是不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因此难逃被拆除的命运。

  儿孙搬走 老人守护

  记者前不久随这些老房子爱好者,走访了旗杆村顾家五开间四厢房。这栋灰瓦白墙的河边老宅,处于后建的两三层小楼包围中。它具有“绞圈房子”的典型建筑特点:墙门间、庭心、客堂中线排列,左右厢房对称分布,青砖地面,四角筑有排水窨井;保存着灶头间腰闼门和三釜土灶,外墙饰有竹枪篱,更难得的是客堂窗棂有花雕,主梁上有状如官帽装饰。

  据主人介绍,顾氏宗谱上记载着此宅约建于1850年,迄今已有近170年历史,顾家已于其中延续了九代,现居住其间的顾梦生是医生,顾梦生诊所就设在墙门间旁的次间。因年久失修,整幢“绞圈房子”的墙门已不见踪影。墙门间里堆着杂物,还放了一只旧沙发。顾老先生夫妇都年过九旬。儿孙相继搬出“绞圈房子”,只有老人们还不舍地守着老屋。宗谱上还说,顾姓当时是一门望族,同在平桥,还曾于清咸丰年间建有“七路七开间外加两包皮绞圈房子”,可惜如今都不在了。

  老房子爱好者在倡议信中说,顾医生家是标准的上海“绞圈房子”,比较典型且保存完好,稍加修整便可修旧如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2016法国欧锦赛安吉物流特约刊登
   第A17版:2016法国欧锦赛安吉物流特约刊登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复/康健园
   第B11版:康健园/保健
   第B12版:互动/新民健康
保护“绞圈房子” 留住上海记忆
徜徉历史长河 寻踪“绞圈房子”
绞圈房子
广告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6保护“绞圈房子” 留住上海记忆 2016-06-27 2 2016年06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