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这些记载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20多年前传教士编写、出版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松江方言教程:汉语教学与练习》中两处提到“绞圈房子”:一是词语“一绞圈”;二是一段对话,大意是,如要造这样一幢“绞圈房子”,东家自备材料,匠人包工包饭,那么需要多少钞票。“这是我所见目前最早记录绞圈房子的公开出版物,书中记录了当年通行的上海方言大量词语和会话例句,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却不以石库门为例而以‘绞圈房子’为例,说明‘绞圈房子’在当年已是上海主要民居。”
褚半农指出,严格地说,“绞圈房子”不仅一直是上海地区的特色建筑,其实也是当年吴地的特色建筑,如江苏常熟《冶塘镇志》中也有相关记载。“今日上海的不少郊区,历史上本就曾属于苏南地区”。从他掌握的现有文本材料看,“绞圈房子”的分布,地域上已涉及浦东、浦西,市区、郊区和江苏、上海,时间上已涉及清代、民国时期到新中国。
本报记者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