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6月2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徜徉历史长河
寻踪“绞圈房子”
董纯蕾
■ 旗杆村顾宅1949年前后鸟瞰图(据顾氏宗谱东川公支乙卷) 冯国鄞 翻拍
  据褚半农的文献考证,有关“绞圈房子”的记载非常少。关于上海的建筑书籍等专业出版物中,缺少相关记载,但《川沙县志》、嘉定区《钱桥村志》、闵行区《纪王镇志》、奉贤区《高桥村志》、《上海方言词典》等中均写到了“绞圈房子”。不过,因为方言读音的关系,“高圈”“搅圈”“绞圈”“绕圈”“交圈”等各种写法都有。褚半农从1983年就参加上海第一轮地方志修纂工作,他根据房子结构特点及民间读音,将这种房子的写法定名为“绞圈房子”,记入了《上海县志》中,最早让本地特色民居“绞圈房子”正式载入地方志中。

  在所有这些记载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20多年前传教士编写、出版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松江方言教程:汉语教学与练习》中两处提到“绞圈房子”:一是词语“一绞圈”;二是一段对话,大意是,如要造这样一幢“绞圈房子”,东家自备材料,匠人包工包饭,那么需要多少钞票。“这是我所见目前最早记录绞圈房子的公开出版物,书中记录了当年通行的上海方言大量词语和会话例句,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却不以石库门为例而以‘绞圈房子’为例,说明‘绞圈房子’在当年已是上海主要民居。”

  褚半农指出,严格地说,“绞圈房子”不仅一直是上海地区的特色建筑,其实也是当年吴地的特色建筑,如江苏常熟《冶塘镇志》中也有相关记载。“今日上海的不少郊区,历史上本就曾属于苏南地区”。从他掌握的现有文本材料看,“绞圈房子”的分布,地域上已涉及浦东、浦西,市区、郊区和江苏、上海,时间上已涉及清代、民国时期到新中国。

  本报记者 董纯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2016法国欧锦赛安吉物流特约刊登
   第A17版:2016法国欧锦赛安吉物流特约刊登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4版:社会/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复/康健园
   第B11版:康健园/保健
   第B12版:互动/新民健康
保护“绞圈房子” 留住上海记忆
徜徉历史长河 寻踪“绞圈房子”
绞圈房子
广告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6徜徉历史长河
寻踪“绞圈房子”
2016-06-27 2 2016年06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