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股力量”崛起
冷战以来,大型运输机就是科技强国的“垄断产品”,即便是英、法这样的发达国家,在研制大型运输机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事实上,一直希望在航空技术上与美国“叫板”的欧洲,整个20世纪生产过的最大运输机只是英国于上世纪60年代出品的“贝尔法斯特”运输机,最大运载量不过36吨,而且使用落伍的涡桨动力驱动,产量仅有10架。
事实上,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经济、技术、需求等因素制约,多数国家放弃了研制大型运输机,只有美国和苏联出于全球战略的需要,不断推出更新、更大、更重的运输机,其他各国有需要时,只能采取或买或租的方式,与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商量着用。
目前各国空军中,最常露面的大型运输机当数俄罗斯的伊尔-76和美国的C-17。两者的最大载重量分别为52吨和75吨。无论作战行动还是灾难救援,伊尔-76和C-17都少不了露面的机会,堪称各国空运部队的中坚力量,也是名副其实的“荧屏常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伊尔-76和C-17称得上是“大运双壁”,而中国国产运-20运输机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格局。据新华社发布的图片报道称,运-20最大载重量可达60吨,超过伊尔-76的水平,略低于C-17的运载能力,综合技术水平可与俄美主力大型运输机一较高下。可以说,运-20已成为大型运输机市场中的“第三股力量”。
战略空军的“基石”
大型军用运输机是21世纪强国的名片,也是衡量一国是否具备战略空运能力的标志。可以说,一支攻防兼备的战略型空军必须拥有足够的远程投送能力。近年来,美国空军依托其强大的空运能力,推出所谓“快速猛禽包”概念,即利用C-17运输机将F-22“猛禽”战斗机所需的全部油料、弹药、维护设备和人员运往前方基地,使F-22战斗机能“快速到达、快速展开”,大大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同理,运-20的服役必然能大大提升解放军大规模战略布势、中小规模战术投送的快捷性、突然性和灵活性,满足部队整建制、全要素同时部署的要求。
专家指出,由于解放军正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机动型”转变,部署在单一战略方向的总兵力将会减少,出现安全威胁时需要从全国紧急调集大量兵力、武器和物资。运-20所具备的远程大规模投送能力,可以快速将人员、物资等从后方直接送到急需地区,将装甲车、坦克甚至武装直升机等重型装备运送到一线战场,为后续部队的增援和展开争取时间;或者将部队突然投送到对方要害和防御薄弱地区,给敌以突然而致命的打击。同时,该机不但可以覆盖全部国内空域,还可从中国大陆直飞我周边海域任何一个岛屿机场,能完成抢险救灾、海外撤侨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参加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此外,运-20的服役有利于增强解放军的整体作战支援能力。今后一段时间内,运-20有望成为预警机、加油机和大型电子侦察机等“力量倍增器”的改装平台。
大型运输机的未来
如果对俄、美、中三国主力大型运输机的研制和装备时间做个排序,我们会发现,伊尔-76、C-17和运-20分别代表了大型运输机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伊尔-76设计于上世纪60年代,虽然目前仍是世界上产量最多、使用最广泛的运输机,但半个世纪前的设计如今看来已显得落后。早在苏联时期,伊尔-76就因为装载坦克时必须先拆掉侧裙板而广受诟病,而未来需要空运的装备只会越来越大。即使俄罗斯多次对其进行升级改进,使其运载量和航程有了大幅提升,但过时的机身设计仍限制了该型运输机的使用灵活性。
C-17可算作目前大型运输机中各种先进技术的“集大成者”,即使是比它晚服役十来年的欧洲A400M运输机,在气动布局、动力装置等方面也要甘拜下风。而C-17在历次海外干预行动中的表现也相当亮眼,进一步巩固其“中流砥柱”的地位。然而,C-17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后力不继”,由于订货不足,波音公司已于2015年正式关闭生产线,也意味着C-17今后无法进行大幅度的升级和改造,其性能将基本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而刚刚服役的运-20则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尺寸比C-17要小一号,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来说,运-20已经够用。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用户反馈的情况,运-20还可进行升级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运-20是一种属于未来的大型运输机。另外,运-20研制成功,还对航空、发动机、材料、电子、通信、导航等诸多相关技术带来较大跃升,这些技术同样可以用于其他装备的研制和改进,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中国军工产业的技术水平。 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