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周浦镇上曾经有一对出了名的教师“姊妹”。年长的叫徐麟英,生于1922年;年少的叫唐璐雪,生于1928年。她们俩出双入对几十年,形影不离。偶有一人因事外出而两人不能同行时,必有人,甚至连卖菜的人都会问:唐(徐)老师呢?啥地方去了?
几十年来,两位老师一套房里同住,一个桌上同吃,和睦相处,很少听说有红脸的事,对此常常被人们称为奇事,很想知道一些“内幕”情况。
事情要从1963年徐麟英老师从惠南调入周浦中学说起。徐的到来,使得唐徐两位有幸成为同事和邻居。再加上两人同教数学,又在同一办公室办公,于是上班互相叫一声,下班相约一起走,两人的友好故事就此开了一个头。
由于徐老师是单身,生活难免单调乏味和不便。于是,邻居唐老师就经常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坐坐,拉拉家常;徐老师一个人做菜烧饭不方便,唐老师做了好吃的总不忘给徐老师送一份过去。当然,徐老师有时也会买些好菜请唐老师到自己家里一起“加工”后同享。两家互助期间,淘米、洗菜等“杂务”徐老师常常抢着干。就这样一来二去,时间长了,彼此都很合得来。1971年,唐老师的女儿响应政府号召去内蒙古建设兵团以后,唐老师也成了单身,于是两位老师干脆搬住到了一起,如同亲姊妹一般。
对人宽容和经济上的各自独立是她们情谊长存的基础。她们两个人虽然同住一家,但在经济上她们依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至于两个人共同支出部分(主要是日常开支),她们在各自支出后以后都一一记账,按月结一次账,所有费用按人均摊。唐老师曾经风趣地说,她和徐老师两个是“亲兄弟,明算账”。当然对人宽容是她们共同的性格,两人偶有琐事争辩,不消一会儿,便各自都不放在心上了。
对于两位老人来说,合则两利,互相之间可以有个照顾。退休以后,两人依然形影不离,每天清晨一同去离家较远的烈士陵园锻炼身体。姊妹俩的情谊也深深感染了她们的后代。唐老师的女儿女婿对徐老师尊如亲人,凡他们孝敬母亲的,徐老师也有一份。徐老师虽膝下无嗣,但还有侄子侄女常来探望。他们称,自有了唐老师的关心,他们就省心放心多了,徐的小辈赠送补品自然也对徐唐二老也是一视同仁。两位老人友谊甚笃,生活美满。鉴于她们优异“表现”,县、镇有关部门多次评唐徐组合的特殊“家庭”为“五好”家庭、敬老家庭等。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徐麟英老师不久前离开了我们。但唐、徐两位老师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相伴相助几十年的感人故事已经成了我们处事处世、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