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老三届/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7月2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囱”的故事
陈抗美
  1969年的1月16日,我和四位同学离开了家乡上海,乘坐火车千里迢迢地下乡来到安徽濉溪县一个既偏僻又贫穷的生产队。当时,三位女生住的是一间较大的堂屋,中间是用高粱秆做的隔断墙。外间是厨房间,内间是女生寝室。而我和另一位男生住的则是饲养场里的一间小屋。当地的房间可谓相当简陋:墙是用泥砖砌成的,房顶是用高粱秆子加麦草搭建的;没有窗户,只有一扇门。

  厨房间里有一个大炉子,炉子旁有一个风箱。煮饭烧水时需要边拉风箱边添燃料——如有烟煤或者玉米秆子;而我主动担当起烧火和拉风箱的工作。然而,无论是烧有烟煤还是玉米秆子,都会冒出浓浓烟雾。由于当地的房间只有门没有窗户,更没有烟囱,因此一旦煮饭烧水的时候,厨房间和女生寝室内就会充斥着大量的烟雾,好久才能散去。所以,一到煮饭烧水的时候,女生们都到房外去“避烟”。我们两个做饭烧火的男生就遭罪了,但也没办法。

  过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我实在熬不住了,便向队长提出,能否帮我们安装一个烟囱?“烟囱?”队长大概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一时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比划着又说了一遍,队长终于明白了:“‘烟囱’,这个简单,马上就可以解决。”说完后,队长转身就走了,我还以为他去拿建造烟囱的工具呢。过了一会儿,队长回来了,只见他一手拿着一把军用刺刀,一手拿着一把锤子。我看着有些发愣,就凭这两样东西能建造出一个“烟囱”来?队长来到厨房间炉子旁边的泥墙前,用刺刀对着泥墙,然后用锤子对着刺刀锤打一阵子,再用刺刀不停地挖着。大约十分钟后,一个直径约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墙洞挖通了。队长放下手中的刺刀和锤子,擦了把汗后憨厚地对我说:“小陈,这就是‘烟囱’啦。”我看着这个“烟囱”有些哭笑不得,但还是向队长表示了感谢。

  自从有了“烟囱”——虽然根本不能称为“烟囱”,只是一个墙洞,但也发挥了通风和散烟的一些作用:每当煮饭烧水时,房间里的烟雾毕竟还是从“烟囱”里跑出不少,房间里也不像过去那么呛人了,女生们也不再外出“避烟”了。

  就这样,简陋的房间和奇特的“烟囱”,陪伴我600个日日夜夜,直到1970年10月我招工进了城,这才离开了生产队。

  陈抗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推着拖拉机进山
一套贱卖的结婚家具
图片新闻
“烟囱”的故事
二维码扫描
新民晚报老三届/金色池塘C04“烟囱”的故事 2016-07-24 2 2016年07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