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夏,我入学上海外贸学院,当我第一次到学校报到,感觉古北路的校址也太偏僻了,公交71路车把我放在了天山路古北路口,父母陪着我提着行李,沿着古北路一路前行,好远啊!到了学校发现,学校与农田相邻,于是就常常和同学相约,在晚餐后沿着仙霞路东行,到田野中散步、聊天;1984年,在校读三年级,通过报纸知道经常晚餐后散步的地方要建开发区,叫“虹桥开发区”,开发区是干嘛的,不懂,建就建呗,想想应该不影响我们继续散步聊天吧。
转眼到了1985年夏,同学们都分配了工作,各奔前程。临别前,大家互相在各自的留言本上写下了给对方的祝福和联系方式,我的闺蜜兼室友给我留了一个“上海四川中路49号上海虹桥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的通讯地址,我则拿到了一份位于外滩的某进出口公司的报到联系单。到了该去新公司报到的日子,我兴冲冲赶去,人事部门回复我:“欢迎你来我们公司,但因为你家在郊区,我们会先替你安排好集体户口和宿舍,再通知你上班。”似乎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想想时间还早,顺道去看看我的闺蜜。到了四川中路49号,抬头一看,英式五层楼的房子(实际是六层楼),不管三七二十一,在楼下扯着嗓门大叫我闺蜜的名字,哈哈,她竟然听到了,从六楼探出脑袋并告诉我:“在五楼顶楼。”于是,闺蜜相见,分外开心,坐在吵吵嚷嚷的办公室,感觉这办公室也太挤了,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办公桌,闺蜜悄悄地告诉我,有些办公桌是两个人合用的,闵虹公司刚分家,母体还在,生了个双胞胎——一个叫闵联,一个叫虹联,今后各自承担着开发建设经营管理闵行开发区和虹桥开发区的重任。
几天后,我接到学校来的通知,说是原单位因不能为我这个郊区生安排落户和宿舍,把我退回学校,学校让我去四川中路49号的上海闵行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报到。于是我成了闵联公司的一员,每天和闺蜜一起上班,只是她在虹联,我在闵联,我们像双胞胎,仍像在学校一样形影相随。
此后,我在四川中路49号,认识了我先生,他的大学同班同学兼班长是我的同事,我们成家后,我才发现原来他还与公司同一天生日!世上真有那么多阴差阳错,机缘巧合,那么多的突然、偶然加必然,这就是我该遇见的缘分吗?然而缘分还在继续……
1992年,闵行开发区成为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最后一站,同一年我儿子出生了。改革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上海地产闵虹(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巧了,那一天是我五十岁的生日。
在那么多连续不断的缘分中,我也曾经历了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但我把自己一生中最热情的夏天和丰收的秋天留给了开发区、留给了公司。我大半辈子的人缘、尘缘、善缘、情缘、姻缘都与开发区和公司有关,这样的缘分在前世要多少年才能修成?感谢老天爷赐予我那么多美好的相遇!
十日谈
开发区故事
第一次当解说员的经历令我难忘,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