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对于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同时对于出面回应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宽容失误。
今年4月国办印发《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要求各部门,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时隔数月再次要求“重大突发最迟24小时回应”,这绝非简单重复,而是重申,更是制度的细化与升级。比如,与此前要求相比,增加了“最迟”两字,所蕴含的底线规束,已不言自明。
“您的关切,我们回应。”国办这一要求并非说说而已,更没有奉行手电筒思维——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而是以身作则。最新例证是,8月11日15时20分许,湖北当阳发生爆炸事件,国家安监总局当天即作出权威反应,除了谈及爆炸状况,还要求核清事故情况,依法依规开展事故调查处理,查明事故原因,并提出“严肃追责”。此可谓范本。
应该看到,面对突发事件,各地各部门基本上已实现“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但是,仍存在三大问题。其一,选择性公开。有时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其二,延宕性公开。明明该第一时间公开,却不急不躁,慢腾腾、晃悠悠;其三,断尾式公开。在规定时间内也公开了相关细节,但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这些问题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此次《通知》也提出了破解之道,比如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持续发布权威信息”。
“现代政府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今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如此强调,“各部门要主动释放公众期待的信息,积极回应舆论关切,坚定社会信心,给市场一个明确的预期!”明乎此,便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绝非小事,也不是权宜之计,而应该上升到构建法治政府、现代政府的高度。
回应舆情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特征。近日,还有一则消息值得一提。自国办去年第一次对全国政府网站进行普查之后,今年,建立了每季度进行一次的常态化抽查机制。二季度抽查结果显示,“僵尸”、“睡眠”等现象明显减少,总体抽查合格率85%,北京、辽宁、青海等地政府网站抽查合格率达100%。别小看这组数据,它传递的信息很明确,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正在努力适应现代社会和主动构建现代政府。
及时回应舆论关切,目前上上下下已形成价值共识。接下来,就需各地各部门发力,将书面语言变为具体行动。按国务院要求,负责处置的地方和部门是信息发布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人要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殊为不易,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拉满弓才能射得远,同理,吃透中央精神,谙熟舆论规律,有担当有使命感,才能不辱使命。